分配学位不妨以弱者优先
(2010-07-20 09:55: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2010十全十美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一直是个备受各界关注的难题。值得欣慰的是,在广东,不断有地方政府为解决此难题而付出努力。比如,最近在广州番禺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该区公校已经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4.3万名,将近适龄学童的一半。日前,该区又拿出了3600多个公校学位,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就读。由于学位少,学生多,因此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标准,作为学生入学的条件。
当初学校、学位的数量的确定,基本是根据户籍人口,并没有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考虑进来。这是户籍制度造成的问题,也是一个认识问题。正是由于不合理的制度、不正确的认识,造成了不适当的公共政策,造成了外来工子弟入学难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起来殊非易事。番禺区政府不断拿出公校学位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就读,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要满足当地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就学要求,恐怕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在现有资源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制定一些条件,加以限制,也是必要的,可以理解。
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祖国的花朵,谁落选都让人心里不安。但既然有了条件,就有符合条件的幸运儿,也有不符合条件的落选者。那么作为制定规则的政府部门而言,以什么原则、什么导向制定规则就尤为关键。事实上,照顾弱势群体,是所有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因为政府之所以存在,公共政策之所以制定,就是为了平衡社会资源,将有限的资源惠及更多的人。弱势群体获得资源的能力有限,因此就需要政府特别的照顾。尤其是教育这一资源,更应该均等。
因此在我看来,谁先入读公校,还是应该主要以财产和收入为衡量标准,其他的条件,尽量淡化。但我们看到,此次番禺区教育部门制定的条件,有的恰恰是相反。比如,纳税多的加分,学历高的加分,等等。无疑,这会让那些底层的农民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行文至此,我又觉得对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和学童充满歉疚,如果他们因为我的观点责备甚至痛骂我,我都心甘情愿地接受。正如前文所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政府做大蛋糕,提供充裕的教育资源。毕竟,让孩子们为了学位而竞争,实在是太残酷了。
本文发表于2010年7月20日《信息时报》
前一篇:粤语绝不是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