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院士规划的最大嘲讽
(2009-10-20 22:55: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09长长久久 |
很长时间以来,发展这个词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横扫八方的威风,这一点在各地的旧城改造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改造工作稍有阻力,有关部门会以发展的名义用种种手段将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最近在东莞就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东莞市有关部门最近对振华路部分路段进行拆除,位于该路段的富有历史传统和特色的骑楼已经遭到损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编制的有关保护振华路骑楼的规划刚刚获得教育部一等奖。对此,东莞拆迁办负责人理直气壮:“这是旧城改造的需要,再不发展,这一带真的会成了‘死城’……发展中不得不舍弃牺牲一部分。”院士的规划并不能阻止他们拆除的进程。
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这位负责人讲的话不无道理,路修得越宽、新楼建得越多,越有利于经济发展,这大概属于常识范畴。如果条件允许,把整个旧莞城夷为平地,在废墟上再起一座新城,大约对于GDP的推动会更为可观。但我想请教这位负责人的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就是为了发展吗?城市如同一个人一样,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不停地赚钱,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是了无生趣的人生。同样,如果一个城市的目标就是为了发展而发展,那么这座城市也是一座了无生趣的城市。
发展只是一种手段,发展的目的、发展的重心,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字。也就是说,市民的安居乐业、市民的身心健康,才是城市发展的目标所在。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市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建筑作为有形的历史,立体的文化,更是寄托了市民的记忆与情感。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也是在与这些活的文化的朝夕相处中一天天地滋长起来的。东莞市有关部门对于骑楼的损毁,毫无疑问,是对市民精神世界的伤害,是对东莞地方文化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是永久性的,谁都知道这些骑楼拆毁后就永远也没有了。骑楼拆毁后的振华街,也许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但经济利益,永远也无法弥补文化上的损失。
更何况,在何镜堂院士的保护方案中,也并不是完全不计经济利益,而是力图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但就是这样一个方案,也不能被有关方面接受。为了所谓的发展,这些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和莞人情感的骑楼可以被彻底地牺牲,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治安也可以牺牲。在这种畸形发展观的支配下,城市也许会变得更加富足,但也会更加一无所有。遗憾的是,放眼全国,这并不是孤例。
本文发表于2009年10月20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