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体制谁说了算?
(2008-11-26 09:18: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08发发发 |
中国足球职业化已经十几年了,但似乎已经走到了路之尽头,成了无成绩、无观众、无效益、无形象的“四无产品”。因此,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又酝酿重建中国足球的举国体制,具体设想是:各地方足协和体育局,在未来出现当地俱乐部要求转让时,成为第一受让方,成为俱乐部的最大股东,企业将不再被允许成为第一大股东,而只能以广告赞助的方式参与到俱乐部当中。举国体制成了拯救中国足球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稻草就是稻草,一个人溺水,指望稻草救命从来都是靠不住的。事实上,举国体制时代的中国足球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美好,也是屡战屡败,恐韩、恐伊就不多说了,甚至在重大比赛中还多次输给过新加坡、香港、也门,成绩一点儿也不比现在的更好。指望举国体制拯救中国足球,实在是南辕北辙,这已经被历史明白无误地证明了。
我想说的是,即使举国体制真的是挽救中国足球的灵丹妙药,是不是就要实行,也值得思量一番。众所周知,经营足球俱乐部是个烧钱的玩意儿,十几年来足球职业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仅靠卖广告等经营手段实现盈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俱乐部的正常运转必须依靠巨额的外部投资。也就是说,各地体育局接管足球俱乐部后,就要不停地往里面投钱,而投入的钱几乎就是打了水漂,不可能有任何回报,除了想象中的成绩。
现在的中超俱乐部的私人老板这么烧钱我基本上没有意见,那是他自己的钱,他想要个广告效应也罢,图个乐也罢,纯属个人自由,与我等无干。但体育局这么烧钱就有问题了,体育局的钱属于国家财政拨款,来自于纳税人交的税收。纳税人把钱交给国家,总是希望国家用这些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民生教育、外交国防、扶贫济困救灾等等,至于足球,是不是要将纳税人的钱巨额投入其中,值得怀疑。
因此,中国足球要不要回到举国体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不应该独自决断。既然是想拿纳税人的钱去做投资,那么,就有必要尊重纳税人,由纳税人来决定是不是要对足球进行如次数额庞大的投入。
那么,中国足球怎么办呢?我想既然职业化、专业化的路都走不通,那就干脆业余化吧。让足球变成老百姓工作学习之余找乐的纯粹业余爱好,不要再去追求什么捞什子成绩,也挺好的。
本文发表于2008年11月26日《珠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