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财政预算是压缩行政成本的关键
(2008-10-28 17:56: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08发发发 |
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再次引起关注。有官员呼吁,行政成本已经到了非压缩不可的地步了。
压缩行政成本的实质就是规范政府部门如何花钱。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我想首先要做的,是先规范一下政府部门如何花钱的计划,也就是财政预算。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是一个相当不规范的事情。各级政府部门每年都有预算,但财政预算究竟是个啥样子呢?千千万万个纳税人除了在新闻中了解只言片语,居然从来无缘亲睹其真容。这很让人失望,也让人不解,政府预算中计划花掉的每一分钱,都来源于我们每个人交纳的税收。自己的钱怎么花,怎么连个账本也看不到呢?
许多国家政府的财政预算,从编制阶段开始,就向公众开放,广泛征求意见。编制完成后,普通公民可以在图书馆、网站轻易查到。而我们国家,至今基本没有财政预算对外发布的制度(令人欣慰的是,极个别的地方政府开始公布财政预算)。据曾经在某省人大担任会务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他所看到的预算草案,文件袋上都写着“机密”二字。向谁保密呢?当然是公众啦。
虽然广大人民群众看不到财政预算,但人民代表总算是可以看到的,不但能看到,而且还有权审查。但审查效果如何呢?很令人失望。有个事实可以充分说明问题:2008年广东省人大会上,卢光霖代表在小组审议财政计划和预算报告时高喊:“能看懂的请举手?没有!同意(报告)的请举手?全部!”有些人埋怨人大代表素质低,看不懂预算。其实交由人大代表审议的预算草案本身就不是完整的,只有大类,没有细目,内容粗疏(这可以理解,预算编得越粗,政府花钱就越容易嘛),科目不清,其结果当然就是“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加上时间紧,任务重,代表也无暇仔细审阅,只好举手通过了。我翻阅了一些国外的资料得知,美国联邦政府交由国会审查财政的预算报告动辄成百上千页,德国人更是严谨,有万页之多,这些预算报告中,科目有巨有细,什么钱用到什么地方,清清楚楚,详尽到一个美元、一个马克,想做什么手脚都难。
由于普通公民没有权力参与、审查政府预算,权力机关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完成审查、监督财政预算的使命,对政府钱袋子的约束于是极为松弛,大手大脚成了各级政府的通病。行政成本自然就居高不下。因此,要压缩行政成本,先做好第一件事情:向公众公布财政预算,让公众参与、监督,把好政府花钱的第一道关口。
本文发表于2008年10月4日《珠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