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
《北京青年》名字起大了
蔡岫
转载请注明北京晚报
看《北京青年》时,就觉得这名字起大了——这哪是个电视剧啊,都可作为一个学术题目立项,研究个10年了。“北京”还“青年”,这不拍个百八十号人,不三六九等说全了,能撑得起这剧名吗?而且名字到了这种高度,评审标准也陡然提了起来,就算拍得好也不易讨好,就像一首不错的抒情小诗,非要说它是鸿篇史诗——用史诗的标准,你这小诗就成小菜了,比如《中国往事》,按说水平属上乘,但头顶着“中国”俩字就架不住了。而事实也证明,越想讲明白,越讲不明白,不少网友都说《北京青年》故事、演员都弱,看头两集就看不下去了。
名字不是不能起大,除非编导的掌控能力超强,或者场面铺得够大。像经典电影《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按说英文原名也没中文翻译得这么霸气,姑且按中文名讨论吧。电影跨越二十世纪初经济大恐慌、禁酒令、一战等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主题则深刻表现了友谊与对立、忠诚和背叛等激烈的人性冲突,确实不枉叫“美国往事”;《舌尖上的中国》题目里虽然有“中国”,但把视角锁定在美食上,其实目标非常明确,看着大其实不大,而且作为纪录片,这种体裁有条件全方位地展现一个大一点的内容;曹禺的《北京人》题目也大,但写得无可争议,它描绘北平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家庭中众多人物的命运,有人在旧时代的悲凉与腐朽中死去,也有人跳出樊笼奔向新世界……这种创作水平,大概在中国几辈子都不会再出现了。而据我观察,如今这《北京青年》里主角就是哥四个,一个每天想着恋爱的大夫、一个突然开窍的公务员、一个经常寻衅滋事的混混儿、一个长得像刘德华的海归,剧情平淡,步步猜得出,叫《四个小青年儿》还比较靠谱。
也有不少电视剧把人物放剧名里,其实也是一种起大,把人起大了。什么《夏妍的秋天》、《傻春》、《小菊的秋天》,名字完全锁定在一个角色上,通常而言,这得是多么拉风的一个角色才值得这么书写啊。实际上,《夏妍的秋天》里,夏妍不停地被人抢戏,真正作用不过是个串场;《小菊的秋天》主角是小菊,一个湖南农村版的杉菜奋斗史,山寨的俗套组合加台式肥皂剧的弱智,人更显得二百五,观众要崇拜这样的角色,总得有个依据吧。
当然,有时候起什么名,未必是编导能说了算的。就像前一阵的《时尚女编辑》,故事挺好看,但讲时尚女编辑的只占了很小的篇幅,拍摄的主要是一个拧巴的姑娘怎么寻求到爱的,与时尚无关,职业特征更是不明显,倒是颇有20年前电视剧《外来妹》的感觉。编剧赵赵无奈地说,原著小说本来叫《穿动物园的女编辑》……这确实靠谱多了。赵赵虽然没有明说,但显然这剧名是她定不了的,就算是导演,也得听投资方的意见吧,如果觉得《穿动物园的女编辑》不好吸引广告,宁愿文不对题,也得换个给力的名字吧。
回到赵导的《北京青年》,这名字实在又虚又大,远不如前几年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家的N次方》名字吸引人,又符合剧情。各种写作课老师都说过,题目写小点,范围缩小点,别动不动就宇宙世界中国的,一般人根本驾驭不了。虽说编导一定比大部分人写作能力强,但要想写明白北京,写明白青年,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又何必给自己下套呢。建议赵导还照着《我的青春谁做主》这感觉走,你拍
着不拧巴,观众看着也舒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