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慧远大师净土法门极乐世界念佛杂谈 |
分类: 13自利利他 |
尝谓:“诸教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慧远大师曾经说:佛祖介绍了众多法门,其中功德大,容易上手的,要算念佛法门啊。
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师安公,先居西林)、慧持(远师同母弟)、道生、昙顺(并罗什门弟)、僧睿〖校注:应为慧睿,见后注〗、昙恒、道昞、昙诜、道敬(并远师门人)、佛驮耶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名儒刘程之(号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结社念佛,世号十八贤。复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土之业。
然后陆陆续续的有123人跟随慧远大师的教诲,同修净土。其中有18人比较出名,号称十八贤。
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誓,令刘遗民著《发愿文》。而王乔之等,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
时间不太够了,我们适当略过一些内容算了,有些太简单的也就不解释了。
师神貌严肃,瞻仰者则心战。沙门有持如意致献者,不敢陈白,窃留座隅而去。法师慧义,强正少可,谓师弟子慧宝曰:“诸君肤浅,故于远公望风推服。”尝至山,值师讲《法华》,欲致难,辄内悸流汗。出谓慧宝曰:“此公言貌,诚可敬服。”
慧远大师很严肃,一般人见了都自然生出敬畏心。有位慧义法师,很自负,对大师的弟子说:你们这些人太肤浅,没什么见识,所以才佩服慧远大师。有一次他准备去在慧远大师面前露一手,结果大师正在讲法华经,慧义法师听得一身冷汗,然后说:慧远大师的言行举止,真的是让人敬佩啊。
殷仲堪任荆州,入山展敬,与师俱临北涧松下,共谈《易》道,终日忘倦。仲堪叹曰:“师智识深明,实难庶几。”师亦曰:“君之才辩,如此流泉。”(后人名其处曰“聪明泉”。)
殷仲堪是当时的一位小枭雄。也很佩服慧远大师。
卢循据江州,入山诣师。师少与循父遐,同为书生,及见循,欢然道旧。其徒谏曰:“循为国寇,得不为人疑?”师曰:“我佛法中,情无取舍。识者自能察之,此何足惧。”
卢循是当时的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在当时来说算是叛贼了。慧远大师也不嫌弃。
及宋武进讨循,设帐桑尾,左右曰:“远公素王庐山,与循交厚。”宋武曰:“远公世表之人,何可疑也。”乃遣使驰书,遗以钱帛。
宋武帝是刘裕,也算是一位英豪了,他也非常敬佩慧远大师。
桓玄征殷仲堪,要师出虎溪,称疾不往。玄将入山,左右曰:“昔殷仲堪礼敬于远,请公勿屈。”玄曰:“仲堪死人耳。”及玄见师,不觉屈膝,所怀问难,不复敢发。及语至征讨,师即不答。玄后以震主之威,劝令登仕。师正辞以答,玄不能强。既而欲沙汰众僧,下教僚属曰:“沙门之徒,有能申述经诰、禁行修整者,始可以宣寄大化。其有违于此者,悉当罢黜。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师因致书,广立条制。玄悉从之。
桓玄是一代大枭雄,比曹操差一点。也是非常尊重慧远大师。
这些人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从他们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慧远大师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是吹牛吹出来的,是慧远大师自身修行修出来的。
闻鸠摩罗什入关,遣书通好。什答书曰:“传绎来贶,粗闻风德。经言:‘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钦哉仁者,善弘其道。”
师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乃著《法性论》十四篇。罗什见而叹曰:“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秦主钦风,以《大智度论》新译,致书求序。师以其文繁广,乃抄其要为二十卷,而为之序
慧远大师与鸠摩罗什大师惺惺相惜,罗什大师赞叹慧远大师的见识:边远地方的人啊,虽然还没有见过相应的佛经,但是见识却与佛理暗合啊。
罗什大师说的边方,是以当时的眼光来看中国,佛教不太兴盛,自然算是边方了。
及佛驮跋陀罗至,师即请出禅数诸经,于是禅戒典出自庐山,几至百卷。
昙摩流支入秦,师遣弟子昙邕,请于关中出《十诵律》,流传晋国。西土诸僧,咸称汉地有大乘开士,每东向致礼,献心庐岳。
慧远大师虽然组织共修净土,但是呢,大师对戒律、禅法可是不拒绝的呢。
没办法,谁叫他是大师呢,一般人没这个能力和胸怀。
僧澈善篇牍,尝至山南攀松而啸,和风远集,众鸟悲鸣,超然有自得之趣。
退咨于师曰:“律禁管弦歌舞。若一吟一笑,可得为乎?”
师曰:“苟以乱意,皆为非法。”澈唯而止。
师将终,耆德请以豉酒治病,师曰:“律无通文。”请饮米汁,师曰:“日过中矣。”又请食蜜和水,乃令披律寻文,卷未半而终。
从这2个小故事,你可以看到慧远大师持戒也是很严的啊。
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
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沉厚不言。
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驮耶舍、慧持(义熙八年先逝)、慧永(义熙十年先逝)、刘遗民(义熙六年先逝),在佛之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
慧远大师在庐山30年,从不进入俗世,只是一心求生净土。前11年曾经3次见佛,但是都不声张。后来临终前七天又见到佛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七天之后去极乐世界。还见到十八高贤里面先去了极乐世界的4位一同来了。
这个是慧远大师的简单事迹。
记不住名字不要紧,人太多也不要紧,关键是看看别人的特长,你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去学习。
原文出自:大正藏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六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