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弟子应如何举行佛化婚礼

(2014-08-18 09:00:00)
标签:

佛学

佛弟子

佛化婚礼

开光

善生经

分类: 01居家修行

普度群有位师兄提问:

问:有一事烦劳师兄:末学与爱人愿结为菩提眷属,期望举行佛化婚礼。

但我们不清楚仪式应如果进行,师父也请我们问一下,师兄能否给个建议?

这个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表明随着中国的逐渐繁荣,佛法被越来越广的人群所接受。

其次,佛化婚礼这个概念,如果做好了,功德无量,如果做不好,却是给佛祖抹黑。

最近有一些新闻,比如给结婚证开光,给小汽车开光......这些新闻,褒贬不一,但是总体来说,贬多于褒,让世人对佛教多了一分不必要的误解。

有人会说,佛教是劝人出家的,这个跟结婚完全是想反的方向,混在一起,不合时宜,不合适啊。

这个说法,当然不是很正确。

佛法当中有四众弟子:

比丘:男性出家弟子

比丘尼:女性出家弟子

优婆塞:男性在家弟子

优婆夷:女性在家弟子

现在全国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大约4万人左右,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僧宝,他们以出家人的身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值得我们礼敬供养。

至于佛教的在家弟子,目前没有准确数据,有人估计数以亿记,这个数据估计也不太准确。

我们可以限定一下范围:在家人,只要是归依三宝的,不管是否受戒,都可以称为在家佛弟子。

按照这个标准,全国估计至少有数千万在家佛弟子。

那么这么多在家佛弟子,绝大部分人都要结婚,那么用什么样的婚礼仪式呢?

西方人信基督教,婚礼仪式有牧师参与,一是做为见证,而是为新人祝福。

那么佛弟子的婚礼,为什么不能请法师参与呢?同样可以达到这两个美好的目地:一是做见证,二是为新人祝福。

当然了,佛化婚礼的前提,当然是新人愿意,父母同意,这样才圆满。

如果配偶不愿意,父母不同意,那你就不要固执己见了,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恒顺众生。

如果你有福气,配偶愿意,父母同意,举行佛化婚礼,那么仪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了。

因为如果你弄得不好,会让世人对佛教产生误解,甚至反感,那就不太好了。

前面我们说了,请法师作见证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要请法师为你的结婚证开光这种事情就不要做了,佛菩萨不会进驻这些东西的,你的结婚证开不了光。

具体仪轨怎么做呢?其实没有规定得很死,你只要遵循一下几个主要原则,其他的地方可以自由发挥:

如果你愿意,可以在结婚仪式上请法师为新人授三归,共同归依佛法僧三宝,为你们的家庭找到至高无上的靠山。

如果你愿意,可以在结婚仪式上请法师为新人授五戒。

  最起码的一戒,这个不邪淫,末学相信应该是很受欢迎的。

  可以根据新人的实际情况来定,能受一戒算一戒。

  夫妻双方有了共同的戒律,这个叫做戒和同修,为你们日后创造六和敬家庭开一个好头。

如果你愿意,可以在结婚仪式上请法师讲善生经。

  由于内容太长,可以挑一些内容来讲:如何做一个好丈夫,如何做一个好妻子,如何做一个好子女,如何做一个好父母。

佛说好老公的5标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674740101jdhf.html

佛说好妻子的5条标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674740101jc97.html

教育子女你真的教对了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674740101j8ij.html

佛祖教你怎样处理亲戚关系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674740101j9ti.html

如果你愿意,可以考虑全素婚宴,如果条件不成熟,可以考虑主席设素食,请法师坐主席,宾客席随众。

大致次序:

  A婚礼常规内容

  B法师为新人证婚

  C三归五戒

  D婚宴

  E讲经说法

  省掉冗长的敬酒时间,换成法师讲经说法,酒喝了于人于己有害无益,法听了便种下成佛的种子。

最后,请法师为新人以及所有来宾回向祝福。

佛化婚礼应当重实质,不要只流于形式。

花里胡哨的东西尽量不要搞,不要给佛祖脸上抹黑。

今天就说这么多,用以前写的几句做结尾:

学佛的路上成双对,阿弥陀佛绽笑颜,来世再不受那六道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