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伟民:秦腔差的不是脂粉钱

(2012-07-07 18:16:44)
标签:

秦腔

严伟民

评论

杂谈

分类: 精品转载

     【郝建国按】今日看到我以前的顶头上司、《各界导报》执行副总编严伟民先生的《秦腔差的不是脂粉钱》,很是惊诧!原来评论还可以这么写?“秦腔,爱的爱死,恨的恨死。”一出场气度不凡,更吸引人的是作者文化视野的开阔和使用史实的精到。任何一种文艺作品,一定离不开它成长的历史背景,秦腔繁荣与关中历史上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分不开,与秦人的文化审美与秉性风俗分不开。

    喜欢、不喜欢秦腔的朋友们,推荐看看严先生这篇文章!

 

    秦腔,爱的爱死,恨的恨死。为啥?就是因为它的极致,它独特的唱腔和发声把悲壮演绎到了极致。

  在“乐”的审美上秦腔表现悲壮居所有戏曲之最。何为悲壮?那就是秦人或西北人历尽苦难而挺直胸膛的人生态度,这是咱西北人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这种壮美的力量非其他剧种可比拟。被称为国戏的京剧黑脸算是有力量的,你听包公那一句“驸马爷近前看端详……将状纸押在爷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那是一种正气和力量。悲壮是什么?你听秦腔“呼喊一声绑帐外,不由豪杰笑开怀,某大人独马把唐营踹,直杀得儿郎痛悲哀,今生不能把仇报,二十年后爷再来,刀斧手——押爷到法场——外……”尤其这最后一嗓子,你就是让京剧最好的黑脸,只要是用京戏的曲调一唱立马稀松。这就是秦腔傲人的审美价值。只要人间的悲剧和苦难还在,悲壮就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在易俗社百岁生日的时候,振兴秦腔的口号再次响起。只是,但凡用振兴一词,虽然有振臂一呼的夸张,但内容基本比较空洞。对那些为传统文化真心付出的所有人士都应该肯定甚至赞扬,但我们必须厘清,秦腔式微是症不是病,病在秦腔赖以生存壮大的生态逐渐消失。要让秦腔不至于衰落甚至还能有所发展,首先要恢复秦腔兴盛时的生态。秦腔的生态体系远不仅仅是自身的悲壮美,而是涵盖从精神世界到世俗社会诸多领域的体系。这个体系今天看来都令人叹为观止。

  易俗社把秦腔推向了顶峰,自有它的道理。除得天时地利之势以外,首先是它的格局大精神气质非凡人可比。当年,创始人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创办“易俗社”,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秦腔当一个地方小剧,而是放眼整个中国。它以“中华民国易俗”为己任,所以,早年演员的名字中就有这六个字:刘毓中、宋上华、王安民、沈和中、路习易、刘箴俗……

  有了这样的格局,一流人才云集,三十多年,编创出七百多部作品集合了几十名优秀剧作家等等,就不足为奇。这也是陕西同行无法和易俗社相提并论的原因。这笔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应当作为易俗社复兴的最主要精神资源。如果易俗社的精神气质和它的主管级别一样一路下降,复兴就没有可能。

  说到戏,大都知道这副对联,“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要问这里的“文”当什么讲,可能就不一定能说得很准。这里的文当价值观讲,就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的核心价值,那时的整个社会的共识把这个当做是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根本准则,不讲这个那就是猪狗不如。你要进步,进入上流社会,那就得好好在戏文中学习。调就是“乐”,不是所有的响动都能称之为乐,符合中正、平和雅驯的才为乐。要懂得审调识乐,要懂得旋律所表达的形象和色彩,这是被普遍认同的看戏的境界。

  演戏看戏有很多规矩。过去的戏班是不可能在农忙季节唱戏的。不仅如此,此时还要把所有的服、饰、道具等装箱封存——停演。这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对劳作和谷物怀着敬意。戏不是现在的歌,不管什么时候给钱就唱的,那叫消费。

  另外,千万别以为秦腔鼎盛时,是靠票房收入的,靠票房的那是美国大片,是电影。秦腔(甚至中国的所有戏剧)从来就没有这回事。它的火爆靠的是一个“请”。谁请?乡村的乡绅,城里的达官、富商、名流。请谁?当然是乡党和朋友。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态。

  西洋歌剧在佛罗伦萨出现时,就是那里的文人雅士出于对古希腊戏剧的兴趣,配上古希腊风格的音乐,主要是在贵族宫廷里上演。如果要靠票房,西方也有一个中产阶级在支撑。急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依靠票房可以振兴秦腔的地位,真得把这个常识想清楚了再说。这以外,当年成立易俗社的发起人还在周边购置数百亩农田,在城内购置商业房产,以保证易俗社生存和发展有充裕的资金。这是易俗社的生存基础,几十年间,这样的环境特别是在“文革”以后已经荡然无存。高兴和需要的时候给些貌似巨大的脂粉钱,终不是长久之计。

  从生态的角度看秦腔,就像在大漠看胡杨,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