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别拿“创新”当创新

(2011-02-07 09:34:46)
标签:

转载

语言的嬗变很能反映时代的流动,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流行词”在最近这些年就很流行,有好事者每年都会编集过去一年的“十大流行词”之类。记得在早些年,似乎并没有这么多新词语流行,就好像过去大家都穿中山装,清一色,灰的,谁穿出了新花样,那就是奇装异服,“奇装异服”就曾经是一个流行词。现在,看看街上女人的着装,流行的是“小袄套马褂”,小袄在外,向里一道道延长,大到包臀,这是时下的美。搞美术的都知道,历史时期的人物绘画,服装是一个基本的判断。扯远了。话说回来,过去流行语少,原因大概与消息闭塞有关系,人们看到的只有报纸,听到的只有广播,传播的只有身边事,与世界很有些隔膜,尽管不断地“放眼世界”。而如今,媒体铺天盖地,狂轰不已,不仅有了公共空间,也拓展出了私人空间,更不必说网络联通天涯海角。“网络真是个好东西”,一句大实话。

前些天,从卓越网购了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年谱长编系列”之《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和《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精装,大部头,必须正襟危坐才能读,若是卧在沙发上看,实在是对传主的大不敬,也没法看。由此不仅想,西方人向来喜欢做这种精装书,人家看书大概不像中国人,把在床上看书视作极大的享受,看书,是要坐在桌前,那才叫有板有眼。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是他的好友丁文江及其助手所编,开了《年谱长编》的先河,很为史家看重。这部长达七八十万言的巨著,与陈寅恪的弟子卞僧慧所编《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两书这一次在中华书局同时出版,前者为白话简体字,后者则是白话繁体字。这种怪现象,原来与作者和传主有关。丁文江为梁启超作年谱,梁启超的亲属主张用文言,而丁文江坚持用白话,用他当时的话是“语体文”,丁文江的这种主张得到了胡适的支持,胡适是倡导白话的先师,最终《年谱》以白话行世。而陈寅恪是反对简化汉字的,解放后他寓居岭南,不进京,对简化汉字持不同意见。所以,尽管他的《年谱》面世晚,但仍以繁体字印刷。如果你同时读这两部书,对此不必大惊少怪。

读《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之“光绪二十四年”,是梁启超参与“戊戌变法”的一年,在这年的年谱记载中,对于变法的重要过节有一个大致的脉络,作者引了相关的文献,以及作者的议论。其中一些关键词,凸显了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的景象。这几个关键词,在今天是相当流行,而且是主旋律,即“改革、创新、振兴”。让我们来看看原话。

在废除科举之前,先是废除科考时的八股文,改为试策论。为此朝廷发文,“钦奉上谕:我朝沿宋、明旧制,以四书文取士……此次特降谕旨,实因时文积弊太深,不得不改弦更张……钦此。”请注意,这里的最高指示是“不得不改弦更张”,到了梁启超那里,他在后来所作《戊戌政变记》中就这样说了:“皇上既毅然定国是,决行改革,深知现时人才未足为变法之用,故首注意学校,三令五申。”梁启超用“改革”二字代替“改弦更张”。丁文江在文中说:“五月十七日有奖励创新的上谕,二十二日有命各省府州县改已有大小书院为中小学堂的上谕”。丁文江使用了“创新”这个词。接下来,丁文江引了来自朝廷的“上谕”:“七月二十七日奉上谕: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这里,“上谕”中有了“振兴”二字。

从以上简单的引述,大致可以窥见,在戊戌变法的风云中,上至光绪皇帝,下至康有为、梁启超们,都看到了国家“不得不改弦更张”,不得不改革,非此不能振兴。

时光荏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十年间,“改革、创新、振兴”一直是流行词,是主旋律。其实,一百年前,当西方文明的潮流浩浩荡荡席卷而来时,梁启超们就迎着潮流而上,不仅创造了这些新概念,并努力实践着。

金观涛和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一书的序中说过:“我们发现,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形成的研究,使得近年来经常被概念史引用的柯林伍德那句名言‘历史知识沉淀于特定观念’变成了‘历史沉淀于词汇’。换言之,关键词的语义变化如同DNA和RNA分析揭示生物遗传历程那样使我们抓住思想变化的痕迹”。《观念史研究》一书,是作者用十年时间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观念演变的一部力作,他们用追踪不同历史时期关键词的流行使用统计,推演出了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演变的脉络,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演变不可多得的好书。

又一个兔年的春节将至,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念念不忘“创新”的人们。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