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学问人
(2011-02-07 09:38:28)
标签:
书读书学问教授写书标榜人和社会梁漱溟孔某某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对于书,一直是处于崇拜的心理,当然是说那些我认为的好书。因为对于书的推崇,自然,对于写书的人,只要进入到我的心里,我会用可能的心理去关注,达到有着相当的情感,也感觉,是用文字在做着深层的交流。
近来,对于书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了,不是这样简单了。当我没有想好一件事的时候,热情会随着没想好而淡然,当然不是在根本上改变着什么,只是想在更深层上实现一些心灵的东西。
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也没能说清楚,但是,心里的一些茫然还是有的。不清楚当中又有清楚,只是自己的想法与现实有着一些距离。比如现在好多书,在我的眼中根本不是书。
应该说,认识一个人的深层,不是直接接触的时候,自然是通过一些方式有着灵魂的相触。这种相触更多的自然是书或其他形式的文字,或者语言。最终,表达在思想上的一些沟通或者是对我的启示。我认为,这是在知识心理上行走着的表现。一个人的生命存在,更多的应该表现为,人在思想上有着自己的进取。所以说,茫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追求思想的意识丢失了。
对于一些现实的存在,我是很平静地来接受的,不管这样的事实是不是合乎我的意愿,也许开始接受的时候,会有着一些心理的冲击,但是,面对现实,我是有这个勇气和胆识的,不想欺骗灵魂,这是我认为信息给我的最公平的存在。然后,在再这些信息中,去捕捉和体会一些深层的东西,从而让心灵学会有一个在行走向前的可能。
书,至少是启智的,这是对于所有的人普遍性的书,不是说一些专业性的书。不同的人,对于心理需要是不同的,如何恰如其分地给人心理上的释疑或满足,以致是激励,这就需要不同的书,因为,对于人而言,直接性的交流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能性太小太小了,时空的差异和生命存在着的局限。所以,书,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
现在,一说书,给我的感觉,多是千篇一律的,是那些能够标明着人类文化精华的书,甚至,我知道的,就是大学教授,有好多也没读这样多的书。当然,今天的网络,已经让人们对于表面有了很多的熟悉,也就是书名,书的归类,但是,真的能够深入一点,读其中的一本书,都是很难很难的,因为,能读书,能把这样的书读下来,已经有着思想文化水平的要求,还有着人对理性的接受能力。可,现在,又看到大学教授们不断地在说着读书,把自己读的一些书来告诉人们,甚至用他的标准来给世上说。我想说的是,大学教授是做什么的呢,尤其是那些做人文学科的大学教授,是本身的职业,他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积累了这样多的文化,而把自己作为样板示人,我不知道,是炫耀自身呢,还是真的感觉,让世人都来走你的路为好呢?
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世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一个人能够从事好自己的职业,需要很多的学习,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这样下来,真的去读那些国学的经典,几乎是不可能的。的确,我也认为,一个人不论是什么学科,都应当是一个能读书的人,能写一点东西的人,就如今天的人,能够上网,才会有比较完整的人生交流一样。但是,这些人所读的书,不能用一个人文教授的标准来衡量。
在此,就又引申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文学科的教授,其基本职责是什么呢?面对社会又将有怎样的义务呢?能够归纳自身的感受,继而成文成书,这是对的,可,自身所经历的,未必是提供给所有的世人所要成为的翻版。我倒认为,一个人文学科的教授,或说,读书做学问的人,或者,一个通过自身读书,能有一点社会责任感谢的人,要想给世人一种说教,或者一些有相通性的启发,应该更多的是,提炼自身的东西,包括你所读的这些书,再有一种适合这些人的,能够让人更能开智的,这样才能接受。若是大家都来学国学,中国13亿人,都成为13亿国学家吗?一个国家真的成了这个样子,是多么可怕啊,因为,人们都去说教了,没人去做实事了,到时,吃的都没了啊……
我越来越感觉,今天的社会,一说有文化,就是这些经典的书,这些国学的书,好像有了这些才是有了文化。我倒认为,不完全是,是思想,一个在思想上不断深化和进步,这本身就是人的生命力,这个思想,是不论做什么专业的人都可以有的,哪怕他说的话,没有一点古典的学问,而更对自身和他人有激励,这本身,就是一种向上的文化。一个人,能够说出自己的东西,从而,能够看到一个人内在很真实很有内容的东西,这就是人的生命支撑。而过于华丽,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群中,显示着所谓自身的身架,这是没有用的。人类真的文化,我依然信服梁漱溟老先生所说的,是人和社会的关联。不能清楚的认识这一点,过高地标榜自身,或者有些利益所求,都不能真的文化和学问,对于推进社会进步没有什么益处。一个真有学问的人,是躬身于最普通的人群之中,能为他们的心理的满足和提高,提供一些帮助,而不是在这些人面前炫耀自身的学问。其实,一个人的学问形成,包括一个自己感觉很有地位的人的地位,都不是纯粹自身形成的,就如说一个西方的贵族要靠家中至少三代人的努力一样。能够看清楚一个人和社会的关联,也许会在说话中放得轻微一点。
一个人越是不有意识地看重自身,恰恰是让人去尊重。我依然在内心尊重学问人,但是,今天的学问人真的是很少很少了……有时,学问也成了一个圈子中的相互彼薄。
有知名人说,要在哪类书中,至少要读过三本,或几本,这样的指导,不知面向对象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