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关雅荻
关雅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276
  • 关注人气:3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网志广告时间(纯粹广告啊!)

(2006-01-04 23:41:04)
分类: Bullshits

好像刊出的名字改成了“博客大赛,对博客概念的恶性透支”云云,不记得了。

感谢《新周刊》的邱晨同学的辛勤工作,这期的《新周刊》上还有一张实在是不修边幅的照片,劳费王师傅跟我在华星门口碰头,抓时间拍了几张,当时我正约人一起看《千里走单骑》,结果为了拍照,《千里》的片头没有看到,所以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贴片广告是什么。这两天闲暇抽空再把《千里》去影院看一遍。

广告开始了,大家可以去上洗手间了,五分钟后回来……

《新周刊》2006年1月
栏目:当事人

新浪博客大赛最佳博客得主

关雅荻:博客大赛,对博客概念的恶性透支

——一个北京电影学院外国电影史三年级的研究生,在获得新浪首届博客大赛最佳博客奖以及最佳影视博客奖之后,对那些管他叫“名人”的人说:“你丫才名人呢,你们全家都名人!”

 

/邱晨

 

新浪这样形容自己举办的博客大赛——“在近一个月的大赛时间,新浪注册用户增至100万,报名参赛人数达到9567人,日发文数在3万到4万间,在网民中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博客热潮……”

 

这场比赛不仅吸引了无数人关注,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无数新老博客们在新浪上安家。1215,闹腾了一个多月的新浪博客大赛终于落下了帷幕,获得了最佳博客奖以及最佳影视博客奖的关雅荻被推上了视线的焦点。人们以为获得了新浪的博客大家,就与那些在新浪上安家的300多号名人平起平坐了,但关雅荻认为这是一种揶揄。他最关心的事情是,新浪什么时候才会把奖金汇给他,而对于这个期待,他在获奖博客上直言不讳。

 

《新周刊》: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博客的?

 

关雅荻:我应该是中国第一批接触博客的人。2002年博客刚刚冒头的时候,我就在Blogger.Com注册。很快那个网站不能访问了,我就在国内第一家博客服务提供商中国博客网BlogCn.Com上注了册,BlogCn.Com不太稳定,于是我现在用MSN Space备份每篇博客,用新浪的博客备份每篇我原创的文章。

 

《新周刊》:每天花多少时间写博客呢?

 

关雅荻:我快毕业了,现在在一家制片发行公司做老板助理,说白了就是一提包的,忙起来的时候连网都没法上。平均下来每天上网也就一个多小时,写博客的时间就更短了。这玩意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只有给平面媒体写的稿子,我才会多花点心思。

 

《新周刊》:博客网站很多,为何选择新浪呢?是因为新浪拥有名人博客吗?还是为了参加博客大赛呢?

 

关雅荻:我早就拥有新浪的帐号,可以免去繁冗的注册环节直接开启博客功能,省事。至于博客大赛,反正我的博客放在那里,不参加比赛我也是要写的,有一万块奖金为什么不报名呢?我希望拿奖,但没有想到自己能拿个这么大的奖。

 

《新周刊》:这次比赛有对你自己或者博客有什么影响吗?

 

关雅荻:基本没有吧。新浪还没有把奖金给我,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还像以前一样“穷”(笑)。而从博客的点击率来看,也只有在宣布获奖的那一天有一个小小的高峰。

 

我是新浪多年的忠实用户,尽管我越来越不喜欢它了,但我不可能像洪波那样的专业人士,完全不使用门户网站却照样获取足够的信息。我觉得这场博客大赛借用了新媒体的手段却不体现其“新”意,尽管在短时间里对博客的普及有客观推动,但对“博客”这一新媒体概念有点“恶意透支”,搞不好会把这个概念做坏。如果说木子美让博客火了起来,博客大赛只不过是往里面添了几块柴,柴伙的质量还有待考究。这场博客大赛也好这个最佳博客的桂冠也好,新浪需要,我并不需要,我只是比较幸运。

 

《新周刊》:那博客改变了你的生活吗?

 

关雅荻:互联网和博客本身都只是一种工具,借助博客,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表达,如果使用者本人善于交际,那么网络和博客会强化他这种能力,如果使用者是个自我封闭的人,深陷于网络则会更加自闭。所以我觉得无所谓什么改变不改变,就像安替说的:“你只是更加你自己”。也许博客大赛的确让我成为了公众人物,但公众人物不等于名人。更何况这些比赛只是过眼烟云,到明年这个时候,如果新浪再次举行博客大赛,谁还会记得今年此时获奖的这几个普通人呢?

 

《新周刊》:那你把博客当成自己的私人日志还是交流平台?

 

关雅荻:应该说都有。将平时看片的感受与思考的火花“落地”成文字,需要转换思维,这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我从北影本科毕业做了一年电视剧,觉得自己积累的资源还不够,所以才回来深造,而写博客是我提高自身修养与文字综合功力的一种方式。博客圈子则可以视之为一个传播知识的平台,相比当年余杰在自己创作完成许多年后才出了本书将他的抽屉文学公之于众,今天的博客可以随时获取和分享大家的思想。

 

《新周刊》:我注意到在决胜的PK阶段,主办方让每位最佳博客候选人上台为自己拉票,其他四位候选人谈论的都是自己的博客,你却在“呼吁”大家关注中国电影,这是为什么呢?

 

关雅荻:其实我的话里有个“三段论”,大前提是“世界正在关注中国电影”,小前提是“中国更应该关注本土电影事业”,结论是“新浪作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要关注中国电影”。基于此,很显然,应该把票投给我这个电影博客。

 

但事实上,比我好的电影博客非常多。我之所以觉得新浪有点傻,或者应该说有点狭隘,就是因为它规定必须使用新浪自己提供的博客才能参与这个比赛。如果直接拉票的话,岂不是中了新浪的圈套?我只不过是在新浪博客上备份我的博客主力站点上的帖子而已,拿奖——这个念头用玩笑话来说还真有点恬不知耻。但既然参加了,就遵循它的游戏规则继续玩下去。

 

我说过我是新浪的老用户,99年还没有博客的时候就开始在新浪影视论坛混,可以说我是因为适应规则而获胜的,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博客就是最好的。就好比我以总分和专业分第一名的身份考取北影的硕士,并不意味着我一定是那里最优秀的学生。虽然我硕士阶段在读外国电影史,但我本科念的是制片发行专业,管理专业的商业思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延续,所以我在PK赛上说的那番话,从公关角度来讲的确能蛊惑几个人。

 

《新周刊》:你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影评人,那你怎样定位自己和自己的博客呢?

 

关雅荻:我很赞成评委胡续冬说的话。他说:“关雅荻不是一个影评人,也不是一个学生,不是这,也不是那……”。这样一个模糊的定位很适合我。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明晰的定义,那这个得奖的博客就是我个人对电影非艺术的表达。同样是谈《无极》,徐静蕾说得圆滑,而韩寒则摆出一二三四五六点狂批不止,这就是有立场和没立场的区别。而我一直基于我的专业和工作——就是制片与发行的立场来说电影,所以说,我的博客是一个“非艺术”的表达。而我本人会一直在电影行业干下去,但未来具体做什么事情,并不确定。

 

《新周刊》:获奖后有些人在你的博客上表达了自己的不服气,对此你有何看法?

 

关雅荻:初看到那些说三道四的话时当然觉得不舒服——我很久不在BBS上掐架了,而博客不应该是“自己的世界”吗?不过我知道,网上的争论总是来得快也去得快,不会影响什么东西。

 

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第一次遇到有人跑来我的网页上来骂人》,写得很直白。在北影待了七年,我在校园里一直过着半透明的生活,从没想过要刻意遮掩自己的生活的某一部分而展现另一部分。

 

《新周刊》:自己怎样看待获奖这个事件呢?

 

关雅荻:在这个游戏中,我没把自己太当回事。对于这个游戏,我想说的是谢谢新浪给我钱。

 

(完)

 
tips:

1. “你丫才×××,你全家都×××”这个句式表达忘了第一次是从哪里听来,反正很快就流行起来了,好像放到哪里都挺适用。这个有点像三表说“我操”的妙用一样,真是汉语的“精华”表达。

学校在前两天放《如果·爱》,本来想跟103的华亮华大师打趣(基本03研个个是大师,最次也尊称个老师,这都是谁惯怀的啊?哈),结果刚一张嘴说人家是“知识分子”,不想华大师立马用最快的反应速度让我张口结舌:“你丫才知识分子呢,你全村都是知识分子!”

一个“村”字的妙用,让我当时噔时语塞,没了脾气,大师就是大师啊!当然,身边恰巧都是03研的各位大师,众人一通暴笑!

2. 文中说我是考研入学总分第一,准确说应该是文学系里面如此。考电影学院研究生的几百号人呢,我哪里敢称第一,估计是邱晨记错了,但反正无大碍了。记得考研时,有录音系和表演系的考生两门专业课成绩都在140以上(150以上),p不过人家,自叹弗如啊!

3. 另,自己从来不会说学院是“北影”云云,因为这是个明显的错误,不过文中既然说“北影”就“北影”吧,这种笔误也的确无大碍,犯不着计较。

说一个有趣的话题,很久前这个规律就被总结出来,而且至今在被应验: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在学院或者圈子里混的,往往能从对两个学校的称谓看出一二。“电影学院”应该简称“北电”,因为“北影”是学院隔壁“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简称;“广播学院”(现在已经“中传大”了)自己的学生向来自称“广院”,而不是“北广”。在艺术院校里,提到“广播学院”也向来都是说“广院”,即使现在已经中传大了,依然如此。

所以,只要跟人聊天,一听对方说“北影”“北广”云云,OK,基本说明这两个学校的最惯常的指称还没怎么搞清楚。虽然是个生活中的小细节,但想想的确挺有趣的。
 
4. 胡续东的话可能是我记错了,他当时的意思应该是“……我也不仅仅是个学生……”的意思。也不太所谓了,反正也马山就不是了。

(这广告插播的,还有如此多bug和补丁,也够费劲的,广告这回真播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