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自等待》:不该如此被错过

(2005-10-25 00:58:56)
分类: 院线快评

雅荻 发表于 2005-9-9 13:34:24

/关雅荻

 

98号,《独自等待》和《绝密飞行》被安排到了同一天进入全国院线,就目前从《独自等待》的前期宣传效果和影院的具体反应来看,让人很难对这部影片的市场前景抱有足够的信心,这对一部难得媒体、观众众口一词称赞的国产电影来说,本不应该如此。

 

从发行角度,虽然胶片拷贝首轮发行规模只在六七十左右,但稍稍让人略感欣慰的就是《独自等待》争取到了全国数字院线的160多块数字放映银幕。应该说,对于一部独立制作的低成本国产影片,能取得如此的首轮发行规模应该就算让人比较满意的了,但经过和影片导演、制片人,以及影片发行方初步沟通后,发现自己之前通过院线、媒体的反应来判断这次《独自等待》这次进入影院不容乐观的市场前景,看来并非空穴来风。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这次《独自等待》的宣传工作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影片公映前的相关报道甚少,然后8日“悄无声息”的全国上映,上映没两天,眼看着影院里被安排的时间段和场次都被迫被调整。而对于《独自等待》这部如此贴近年轻人生活,深受好评又好看的电影,本不应该落入如此市场境遇。

 

笔者当时在大学生电影节时第一次看到导演伍仕贤的这部长片处女作,当时现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众反应火爆程度完全出乎自己的预料,回想当时电影节影片放映后的现场提问、发言的观众积极踊跃的情况,让我联想起的是《超级女声》的PK现场。当时自己就想,这样一部风格如此清新难得的国产电影,如果配合相应的宣传,争取大范围的国内公映,一定会在国内对国产片的创作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因为直到现在,影片正式公映后我自己又去影院看完第二遍回来,依然认为这是一部真实贴近生活,通俗而不低俗,在给观众快乐的同时又让人积极思考的好看的电影。

 

谈到《独自等待》国内的相关宣传、发行工作时,导演伍仕贤的语气听上去更多是一种无奈。面对现在影片在制片、宣传、发行几个环节上的意见上的不统一,导演自己只能感叹自己的作品第一次直面市场,因为自己在市场操控能力和商业操作经验方面的缺乏,算是让《独自等待》交足了学费。但这里,我更想指出的是,虽然现在国内市场空间有限,国产片生存更是举步维艰,但对于发行宣传方来说还是应该尽力在保证和其他环节沟通畅通的前提下,尽力把影片的市场影响力做到最大。《独自等待》的发行人彭雅利提到了她们在发行工作上遇到的具体困难,比如说认为《独自等待》缺乏明星效应,卖点不清晰,宣传策划缺少核心的内容基础,就是如果说《独自等待》是一部好玩好看的电影,“那好玩之处在哪,我们感觉不到”(引自98日《中国电影报》)。但问题是,如果真的“感觉不到”,那作为发行宣传方的确应该自省,为什么观众都能“感觉”到,为什么此后的媒体在制片方没有特意安排的情况下,自发的为影片叫好、宣传,一致性的都能“感觉”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影片自身质量的过硬,和影片在推广面向市场阶段,宣传发行方对影片要有真正的了解才能给影片准确定位,因为这是所有国产片的宣传发行方的本职所在。

 

第一次看到《独自等待》时,惊讶于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一部影片如此贴近自己的生活,在展现年轻人自己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诸多真实的生活细节都通过幽默诙谐的手法放大给观众看。年轻人面对感情的喜怒哀乐鲜活得被呈现在银幕上,每个演员的表演都是自如,无丝毫做作,所以观众在看到这样的影片时,第一时间感受到的首先是一种气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亲和力,仿佛银幕上的人物就像自己身边的朋友。但自己在第二次再看《独自等待》时,感受又有了变化,因为发现这样一个看上去笑料不断、关于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喜剧的风格其实只是影片表面包装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影片是导演对年轻人二十多岁那个阶段的一个总结,幽默的背后更是一种淡淡的年轻人的忧伤。在现今生活节奏如此繁忙的社会里,正是这种幽默里的淡淡忧伤是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就像片中的一句台词:“我最讨厌的就是这个时候,每当走进客厅就忘记该干什么,估计宠物就是这样过一辈子的”,现代的年轻人哪一个没有过类似的一时性的迷茫与困惑呢?

 

影片还巧妙的把类似浪漫喜剧片、甚至恐怖片等主流商业类型片的元素掺杂进来,加上片中几处主人公幻想的场景,影片表现手法的样式繁多,但风格却保持了一致性。虽然影片在宣传上之前有合同约束,不能以影片结尾之处周润发亲自友情出场来作为影片主要的宣传卖点,但如果单说夏雨、李冰冰的组合人气还不够的话,那加上吴大维、李霞、英达、袁泉,还有诸多老影星等,有如此众多的明星串场,要还说影片没有明星效应,那就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不管是从影片创作本身还是表面的商业卖点,都实在看不出怎么会“感觉不到”影片的“好看”、“好玩”。宣传发行方从自身利益出发,为能收回发行成本的商业操作无可厚非,但如果因为影片正式公映前,因为媒体、观众自发性的喜爱和一边倒的正面评论,就想当然认为可以忽略再进一步的宣传推广,单靠之前的口碑积累来拼市场,显然这种判断是可商榷的。至少《独自等待》最近的市场上的反应,的确会逐步印证如此的疑虑,就是很有可能《独自等待》因为宣传发行上的策略定位问题,而轻易被市场所淹没,而影片发行人彭雅利谈到的后续可能追加发行至100个左右的胶片拷贝也极有可能成为发行方的一厢情愿。

 

当然,并不是说《独自等待》这电影就是完美无缺的,而是说《独自等待》所倡导的影片品质和风格是眼下国产片所欠缺的。还有,就拿《独自等待》和眼下还在上映的《红颜》相比,我们会发现因为导演性别的差异,男女视点下的男女关系是相差如此巨大。其实,《独自等待》还是一部很男性化的电影,表达的也是年轻人感情生活中男性心理居多,但这反而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女性观众。就导演性别视点而言,《独自等待》和黄建新《求求你 表扬我》有异曲同工之处,男性视点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惊人形似之处,这点颇值得玩味。无论如何,《独自等待》这样的电影,不应该就这样被错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