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10日
9月9日 新东安三厅 下午5:20
观众不少,100左右吧,已经不少了,我认为。
片头是《蜀山》的宣传片,很短,很花哨,给我的吸引力不大。
记得以前还是乔榛、丁建华的年代时,沈晓谦总是给配角配音,但一般也是好人,现在逐渐成了上译的主配,最近已经很多部引进片都是沈晓谦主配的;和他相反的就是童子荣,成也佐罗,败也佐罗,现在它只能配配角了,甚至只是滑稽的小角色。比如《第十二夜》里那个懦弱的爵士。《剑鱼》沈晓谦给约翰·特劳沃尔塔的配音,还算说得过去,只是年龄的感觉比演员大了些,亦正亦邪的感觉弱了很多。而给斯丹配音的刘峰声音实在又没什么特色。反正现在的上译给人的印象不再那么深了。倒是自打看过《大兵》后,认为八一厂的配音很到位,很传神,当然这仅限与战争片,而沙翁的戏剧,上译的配音演员的文化底蕴充分显示出来,沙翁的诗句用中文说出来仿佛也顺畅了许多。
不管怎么说,《剑鱼》的开场足够吸引人了,开始就仿佛喋喋不休的瞎扯,引出了一个观众意想不到的开场情景,而随后绝对有创意的爆炸场面的处理,让所有观众老老实实坐在了椅子上,身旁的一位,好久忘了吃手中的爆米化,而身后的一位观众更是说:“我都觉得我的双肩在颤抖。”天哪!这可决不是我们能在家里所谓“家庭影院”的视听效果所能比拟的。当然,你也一定要选择一家好影院,不管是Dolby、DTS或是SDDS,都是不错的选择,你要是能早了解到该影院的状况是最好的,因为同一部影片不同的还音系统还是有所区别的。
几年前,我在中影看《Volcano》(活火熔城),中影独特的英国重磅杜比8声道的效果,你甚至能感到,人踏在碎石上石头互相摩擦的声音,就在你的脚下,而这在其它影院你是感觉不到的。
至于《剑鱼》的故事,我是看完,直到今天的一些回忆,我基本想清楚,比如最后的游艇爆炸,我想应该是通过媒体给大众的又一个“错误引导”,至于是警方为掩盖自己的无能还是罪犯的又一次伎俩,就不得而知。
而影片后半段,斯丹面对假的尸体段落时的回忆镜头中,比影碟中少了金杰儿倒地后死去的的一个镜头,这有点误导观众了,我想这可不是导演的“错误引导”,应该是拷贝的问题。
片头一段斯坦在第一次在“双重压力”下,解破国防部密码时,引进版巧妙的删掉了相关内容,甚至骗过了我一位没有看过影碟的同学,他一点没有看出什么女孩的“特殊服务”,换句话说,我们的剪辑师水平有提高了,在尽量不影响叙事下,减少了观众阅读电影的障碍。难得,难得。
片尾的《Get Out of My Life Now》很好听,符合整个影片配乐劲爆的风格。我在想如果约翰·特劳沃尔塔每次演坏蛋,都是这么出色,那他以后还怎么演好人?至少他的《Phenomenon》和《Micheal》还是给我很好的印象的,包括《Face Off》里那半个好人。
《剑鱼》的整体节奏我感觉倒是一般,主要靠他的内容吸引观众,比如关于电脑的解密,我们中国观众其实感受我想会小一点,而在美国电脑网络比我们都先进的多,他们能更多的感受本片关于电脑技术和名词等细节,而对我们,就有一些失色了。
我至今认为最近放过的娱乐片中最能抓住观众心里和展现出一种比较合理的影片节奏的是《Vertical Limited》(垂直极限),他的每一个小高潮时间算得极为准确,那是不给观众任何喘息得电影,你的心始终悬在嗓子眼儿下一点,哈哈。从视听叙事的节奏方面很棒,可从真实性上有些差距,这为那天在青年宫首映式的中国登山队队员所证实。
表面《剑鱼》是个反道德的影片,因为他违反好莱坞坏人必死的规则,但我想他只是另类了一些,因为影片把矛盾指向政府,而约翰·特劳沃尔塔所持的观点是完全白种人的疯狂种族主义和大国的沙文主义,我就很不明白,这样的100%的恐怖分子的胚胎,导演竟让他活了下来?难道因为他的幽默?他说:“你知道吗?现在只要4000万美元,就能买到核弹。甚至你买半打还能打折?!”如果我不能读懂导演想对观众说什么的话,我只有担心了,有哪位大虾指点,说明一下坏人不死有什么合理性的解释吗?要知道约翰·特劳沃尔塔曾连续参加五部影片扮演的主角结局都是最后死掉,难道这次他感到厌倦?《Phenomenon》、《Micheal》、《Broken Arrow》和《Face Off》,《Earth Battlefield》他应该也死了吧?
最后要说的就是,斯丹女儿的表演,在妇女第一次见面后在家门口分手的时候,我简直不能相信,那是一个小小女孩的表演,那是完全成人化的。在父亲表达自己的爱意的时候,女儿的眼神绝对是一个20多岁的少女传递爱的眼神,而她热泪盈眶,嘴角轻微的抖动的欲言又止……这怎么是一个这么小的女孩的精彩的表演呢?这是一个小小的瞬间,这个小姑娘实在是太可爱了,太会演戏了。而这场戏的父亲同样投入,眼泪已经止不住了,这也是全片唯一令人动心的地方。
新东安坚持了不放完最后的厂标不关机也不清场的传统,这其实是我来这里看电影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