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吟诵是反声韵改革的大杀器
(2015-01-12 01:50:22)
标签:
传统文化国学诗词文化吟诵 |
分类: 砸七杂八 |
吟诵的规则简单,却普适性极强,任何一种现实语音的吟诵,都能把韵书中任何一字的平仄完满地表现出来。在当下,主要是普通话吟诵与平水韵的完全匹配,这个问题已经做到,只是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普通话吟诵更美听一些。任何一种现实语音的说话音,都会有一些字,与韵书的平仄有出入。但自唐到清,古人写格律诗,平仄误用的不能说绝对没有,但绝对极其罕见。难道古人写完诗之后,都会对着韵书一个一个字地去核对平仄吗?古人就没有马虎的、偷懒的、身边没有韵书的?我想一个主要原因是,古人有一套有别于说话音的吟诵音声系统。这套系统的平仄与韵书完全一样。古人从小读诗就是吟诵,对这套音声系统烂熟于心,一下笔写诗自然按这套系统来,不会受说话音的干扰。而吟诵的传统从五四以后中断了,诗人的说话音(主要是普通话,也包括方言)才大量干扰诗词写作,造成对某些字的平仄判断与韵书不一致,或者通俗点说,就是出律的情况大增,甚至写了几十年的老诗人都经常出律。而有的人完全不知道有吟诵这回事,认为诗词本来就是按说话音读的,而普通话又与平水韵很多字的平仄不一样,因此主张声韵改革。这都是在吟诵传统中断后,说话音干扰诗词写作的恶果。其实,声韵改革是条歧路,因为声韵改革解决不了语音流变的问题。现实语音总是流变的,就这要求不断地进行声韵改革,隔段时间出一本新的韵书,把整个诗词的传承弄得支离破碎,无法进行。正确的解决之道是恢复吟诵传统,大力研究和推广普通话吟诵,因为普通话吟诵与平水韵完全匹配,是反声韵改革的大杀器。其实,不要说普通话,任何一种一字一音的中国话的吟诵,都能与平水韵百分之百匹配,根本不需要搞什么声韵改革。现在,搞吟诵的人,似乎只把吟诵作为一种表演,没有深刻认识到吟诵对于维系格律诗音声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