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格律的音声表达是吟诵

(2015-01-11 19:49:54)
标签:

传统文化

国学

诗词

文化

吟诵

分类: 砸七杂八

竟然会有人认为诗词的格律与音声无关,从而把格律弄得像宗教信仰一样的神秘,这种常识性的荒谬,实在是无知到极点。道理很简单,如果格律真的与音声无关,那如何解释格律诗要分平声和仄声,要搞什么相对和相粘?显而易见,格律诗的格律正是建立在字音的平仄的基础上。离开了字音来谈格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这是个根本不需要谈的问题。

要谈的是,音声是怎样做到与文字长期统一的。文字有韵书,韵书里规定了每个字的平仄。写诗词的时候,按照韵书来就是了,这点不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是,怎么样用音声把这种根据韵书写成的诗词表达出来。

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横向问题。中国幅员辽阔,有各种方言,每一种方言都和韵书有出入,具体说,比如韵书里某个字是平,方言里可能是仄。

纵向问题。历史上,任何语音都是流变的。某个字的平仄,现在与300年前可能不同,300年前与800年前也可能不同。

普通话问题。现在中国人的共用语,是一种后起的语言,很多字都与韵书中平仄不同。

这个三问题,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就是根据韵书写出来的诗,用实际语音去读的时候,有些字不符合格律。

解决这些问题的奥秘就是吟诵。吟诵是一种介于朗读与歌唱之间的音声体系,相较于日常语音(说话或朗读),它对每个字的发音都拖长了,这点类似于歌唱,但拖长的长度又是不同的。具体说,平声拉得最长,仄声(上去)也拉长,但拉长的长度比平声短,入声也拉长,拉长的长度又比仄声(上去)短。这样,就把平仄入通过音长明显地表示出来了。不管吟诵者是哪里人,用什么现实语音吟诵,只要是一字一音的中国话,都能准确无误地把近体诗的格律表示出来,而不会受他现实语言的影响。中华吟诵协会采录了全国各地许多老者的吟诵,南北东西都有,有的地方有入声,有的没有入声,但都无例外地遵循平长仄短入更短这样一个规则。吟诵屏蔽了南音北音古音今音等等一切实际语音的影响,而成为一种通行的适合各种语音(只要是一字一音)的格律音声体系。这个音声体系与韵书的文字体系,一体两面,密不可分。

这里要澄清几个问题。

认为古音都是与韵书一致的,只有今音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所以要恢复古音,至少读诗要用古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古音,不存在一个唯一的古音,也不存在一个历史上一陈不变的古音。可以说,任何现实的语音,古音也好,今音也好,如果用说话音去读诗,都与韵书的平仄有不一致,这种情况不是今天才有的。但是如果用吟诵的方法去吟诗,古音也好,今音也好,都是与韵书的平仄完全一致的。

认为今音读诗不合韵书的平仄,所以要修改韵书,以现代普通话为平仄依据。这是新韵派的主要主张。这种主张的错误在于,不知道任何现实的说话音去读诗,都与韵书有出入,只有用吟诵的方法才没有出入。因此,解决的办法不是要搞一套新的韵书,而是要恢复吟诵的传统。如果修改韵书,比如以普通话为平仄押韵标准,仍然解决不了语音流变带来的问题,过一段时间以后,又有些字的平仄变了,这样只能不断地修改韵书,以赶上现实语音的变化,实际上就等于取消了诗词写作规则的稳定性。

认为字不变,音万变,因此格律体现在字,而不体现在音。这同样是不知吟诵的原故。音虽万变,但吟诵的规则不变。具体说,一个字在吟诵者的现实口语中,不管它是平上去入的哪个声调,如果它在韵书中是平,吟诵者就把它拖到最长,它的音声就表现为平声。如果它在韵书中为入,吟诵者也把它拖长(相对于说话音),但拖的长度比平和仄(上去)都要短些,那它就表现为入声。

这些错误观念的产生,都与吟诵传统在近百年的中断有关。因此,格律不仅其产生与汉字的音声紧密相关,其传承,其稳定,其表现,都与音声紧密相关。认为诗词的格律与音声无关的观点,极其荒谬,纯属无稽之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