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历史都是精英写的/徐晋如

标签:
诗诗词诗词峰会杂谈 |
分类: 诗词峰会文章转载 |
好在历史都是精英写的 (2008-06-20
01:37:30)
今天接受了新浪《网上大讲堂》的电话采访,谈了一下对网络诗词现状的看法。檀作文兄在《胡马印象》一文中这样评价我:“我和胡马订交的时候,胡马已经淡出网络诗词好几年了,而且不再致力于写诗。但我还是习惯于把胡马纳入网络诗词系统,并且把他看作网络诗词第一人。这个‘第一’有两重含意:一是始作俑者,一是最高成就。胡马大概不是第一个在网络上发表诗词作品的人,但毫无疑问是第一个有影响力的。”作为一个风口浪尖上的圈内人,有些话我说了,有王婆卖瓜之嫌,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谈论网络诗词现状的问题。去年在香港,作为第二届香港国际旧体文学研讨会主题发言的学者之一,我作了题为《在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之间——网络诗词政治意识初探》的演讲。但那是以政治哲学家的身份去理解网络诗词,而不是以圈内人的身份发言。然而,前两天见到天涯孤舟兄的一篇论文,总觉得他对网络诗词的认识存在根本性的错谬,于是不得不再作冯妇,谈了几点意见。现在我把这些想法整理在下面,供有心人参考。
天涯孤舟兄认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诗词的发展在近现代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不管是主流文化取向还是经济决定论的作用,都使得诗词作品在文学意义上的生产和消费途径变得非常狭窄。很多作者创作的诗词作品只能放在自己的抽屉里,无法让它们有效面市。而很多想欣赏诗词的读者却找不到可以阅读的作品。这导致了双向的信息不对称。其产生的恶果是作者失去创作的动力,读者放弃阅读的兴趣。这无疑使本已式微的传统诗词雪上加霜,进入加速衰落的恶性循环。”这段话作为他立论的前提,根本就已经错了。不但错,而且错得非常彻底。
他不明白,真正的诗人,他创作的原因只有一个,即他需要诗来宣泄痛苦。对于诗人来说,他的痛苦得到了宣泄,诗的创作过程就已经彻底完成。真正的诗人不会在意别人读不读、怎样读他的作品,不会因为独学无友,就放弃创作。任何有了假想读者的创作,都不是文学的创作,而是商业化的写作。文学只能定义为“有病呻吟”。
由于立论前提就已经错了,后面的一切结论也就没有正确的可能。孤舟兄想说明:“‘当代诗词在网络’,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它有着强大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互联网全球信息系统的建立给当代诗词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助力。高效、便捷、开放、互动的现代信息化社会对诗词的传播、交流、检索、遴选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实际上,“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互联网全球信息系统的建立”给当代诗词的发展已经带来越来多的负面作用。比如,在中华诗词论坛上,只有一群未入门者和初入门者在练笔,又比如,在曾经高手林立的天涯网诗词比兴版,现在已经只剩下一群把诗词当作玩物的娱乐人士了。
其实,“当代诗词在网络”的更确切的表达是:“当代诗词曾经在网络”。诗词从古以来,就是高雅文学,它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在网络诗词产生以前,当代诗词的局面主要是由以中华诗词学会为代表的老干部们撑持。而这个学会更确切的名称应该叫中华诗词老干部联谊会。他们普遍不读书,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写出的来全是假大空的标语口号,全是歪曲现实的应制应景,正是他们,——也包括近来的王兆山,侮辱了诗词的声誉,给了殖民主义的怪胎新诗的拥趸们以攻击的口实。这个学会也号称重视青年,然而他们只欢迎那些同样不读书、狂悖无知到要革老祖宗的命,声嘶力竭地叫嚷着要“声韵改革”、废除入声、反对用典的青年。他们要把高雅的诗词庸俗化,他们说,“床前明月光”是世上最好的诗,因为它通俗易懂,“老妪能解”。殊不知,如果李白只有“床前明月光”这样的幼稚园水平的诗,而没有《古风五十九首》、《将进酒》、《蜀道难》那些真正伟大的诗作,又如何当得起诗仙之名!
在这样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系统中,真正的诗人不可能脱颖而出,因为他们的诗既不“大众化”,又不“主旋律”。而网络诗词之所以曾经优胜,就是因为作为一门新技术,网络最早并不普及,精英人士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可以很容易接触并掌握这门新技术,而这门新技术在当时,对于“中华诗词老干部联谊会”的老人们和他们“殷殷关爱”的下一代们,却是一种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正是网络的壁垒性造成了网络诗词的短暂辉煌。
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互联网全球信息系统的建立”,这一曾经的技术壁垒不复存在,那些曾经被网络阻于门外的伪诗制造商们,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时候。近年来,网络上要求“声韵改革”、要求诗作“通俗易懂”的声音甚嚣尘上。而在从前,网络上是容不下这种无知者横行的。
可以预见,网络诗词不会再有辉煌。因为,正如叔本华所说,“任何一种聚会一旦人多势众,平庸的声音就会占据主导。”但是,文学史最终只会纪录少数人,他们的作品绝非通俗易懂,就像千古以来无数的大诗人一样,只会感动那些有基本国学素养和拥有哀乐过人的天性的读者。
好在历史都是精英写的。
在这样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系统中,真正的诗人不可能脱颖而出,因为他们的诗既不“大众化”,又不“主旋律”。而网络诗词之所以曾经优胜,就是因为作为一门新技术,网络最早并不普及,精英人士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可以很容易接触并掌握这门新技术,而这门新技术在当时,对于“中华诗词老干部联谊会”的老人们和他们“殷殷关爱”的下一代们,却是一种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正是网络的壁垒性造成了网络诗词的短暂辉煌。
前一篇:附庸风雅端午节/惠心慧语
后一篇:峰会/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