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端午节/惠心慧语

标签:
诗诗词诗词峰会杂谈 |
分类: 诗词峰会文章转载 |
端午节是纪念伟大屈原的日子,所以很多写诗和爱诗的人都认为这一天应该是诗人的节日,应该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
于是,虽然不怎么写诗,但自认为可以称得上喜欢读诗的我,竟也蠢蠢欲动,想前去观看一下在文学如此边缘化的后现代时期,诗人们、尤其是古典诗词的诗人们是如何坚守着圣洁的诗坛还能有所作为的。
约请了一样懂文学、一样做文学课老师的朋友一块前行,同时也将信息告诉同事们,希望大家一起渡过一个有文化人特点的端午节。
有幸在端午节的早上,没有在床上睡懒觉,而是满怀激情地奔向心中的诗歌圣地。
友谊宾馆的建筑古典厚重,园内绿荫蔽日,曲径通幽,圆桌长凳,绿水环绕,确实是文化人的好去处。到达会议场所,离开会还有几分钟,四面观览会场,会场布置得既古典又现代,全是繁体字书写是古典的保留,多媒体的华山背景是现代的产物。身边不时有长衫长须飘过,让人想起已经过去的历史。
活动程序:诗人演讲\教授点评\观众提问。
上午三场。
之一:
演讲者:苏无名
背景:1970 年代人。久居江城,略习经史,博而寡要。涉网十年,稍近诗词。就职某司,从事于通信业。藏书多,结友少,能小饮,好远游。引为平生乐事。
演讲题目:沈寂与喧嚣:网络诗词的七年
演讲时间:六月八日上午08:55—09:45
演讲摘要:七年,网络诗词从童年走向了成熟。从聚合到分散,呈现出越来越独立的创作态势。其作者因独特的交流平台和创作语境,营造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桃花源。网络诗词在当下社会处于一个身份尴尬的境地,不被主流创作群体和研究群体所承认,但是又在真实地影响着主流;向传统汲取营养,又与传统背道而驰……
我们的评价:游击队、草台班子唱大戏;普通话不准,吐字不清,听不清楚。
之二:
演讲者:檀作文
背景:学者、诗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演讲题目:旧体新变与新诗对接:“实验体”的实质和面临的问题
演讲时间:六月八日上午10:00—10:50
演讲摘要:中国古诗有三大传统:诗言志、诗缘情、诗闲适。现代中国,尤其是网络诗词兴起之后,出现了另一种趋向——诗思辨。
有人指出:旧体诗缺少思辨。言下之意,旧体诗只能抒情,新体诗却能思辨。嘘堂、李子为代表的“实验体”,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旧体诗的这一缺失。
“实验体”诗的创作显示了旧体诗人对新诗的学习和借鉴,新旧体诗相互学习和对接,实践证明是一种可能。
我们评价:科班出身,有文论功底,但为人狂妄,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演讲题目:自我和社会的诗歌
演讲时间:六月八日上午10:50—11:40
演讲摘要:眞实是诗歌的首要条件。抒发仅是诗歌功效的初阶,个人应能藉其升华。必须直面当下社会对于诗歌的漠视。
诗词作为诗歌的传统形式,面临的压力远过于新诗。其根本原因在于:一、话语权的占有者倡导伪诗、扼杀了真诗的传播。二、诗词创作与时代脱节。
演讲题目:我的文言实验观
演讲时间:六月八日下午14:05—14:55
演讲摘要:文言实验之初机:2000年后网络文言诗聚落之汇成;网络文言诗新变之征象;复“古”与及物。文言实验之提出:正名之必要;从语词之变到意识之变:通变——站在史上考虑。我的文言实验:深度抒情;文言自由体;容量——组诗与大诗。文言实验之现状:普及与分化;技术化倾向;前与后的对接。
演讲题目:诗歌使人心灵不死——略谈诗教
演讲时间:六月八日下午14:55—15:45
演讲摘要:诗教是儒门三教之一,诗教的根本目的,是在利用诗的感发作用,培养有美德的心灵。
诗是情感的宣泄,然而好的诗应当是有高贵人格的个体的情感宣泄。在大学中讲授诗词,其目的即在于通过诗词,锻造高贵的人格。诗教不是封建治人术,而是通向古典精神、通向至善的一种努力。
诗教所遇到的最大阻力是现代性,也包括现代学科的体制。
诗教应当同中华诗词学会“诗词进校园”活动严格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