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下水道,但是我们有下水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此地无垠(qmmccjf),欢迎关注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昨夜的昆明城,就成了一锅煮烂的稀粥,空气中都是咸湿的味道。一夜暴雨,偌大的城市秒变水乡泽国。该淹的地方都淹了,没淹的地方是因为地势高,这个就完全靠天收了。我是经历过98年洪灾的人,但那是因为长江、淮河决堤泛滥,而昆明的水灾则是纯属天然,毫无添加剂,就是一场持续了几个小时的暴雨,一座城市就泡在了水中。然后按照惯例,第二天全城瘫痪。城市总是比你想象得要娇弱。
据考证,昆明在古代也号称水乡,城内河道纵横交错,婉延曲折,堪称“大西南威尼斯”。后来因为发展的需要,许多城内河道被覆盖。于是有专家就提议,让这些河道重现天日,打造水城风光带。这下不用花钱打造了,出门右转就是。
自从10年大旱之后,昆明就比较稳定地保持着四年一大淹、一年一小淹的节奏,“逢雨必涝”成为新的城市标签。作为媒体评论员,我每年几乎都要写好几篇这样的稿子。写得多了,有时候就会偷懒,把以前的稿子翻出来抄抄改改拿来用,好像也没有什么违和感。因为关键字句就那么几个,比如50年一遇,比如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比如拷问政府的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一切都像是重来。这一次据说又是50年一遇,城市的良心依然找不到。好惭愧,还没活到50岁,就已经经历好几次50年一遇,我真是配不上这洪灾。
近些年,城市内涝似乎也算不上什么多大的事,诸如“到城市来看海”已是寻常一景。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坐在沙发上,叼根烟,乐呵呵地刷着朋友圈,看网友们编排的各种段子和发的小视频。只是当你亲身经历后,才知道这真不是段子。昨夜凌晨我在路上,离家只有几百米,却硬是回不了家,因为回家的路积水严重。路过一高架桥下的隧道时,我曾有冲动是不是要趟水冲过去,最后和几个车友一商量,还是作罢。有人说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在外面包了二奶,这是颠覆历史的低俗说法,真相原因应该是家门口被水淹了过不去。
然而有人一念之差,就没有这么幸运。昆明一对母子,骑着电单车参加家庭聚餐,回家的时候被淹死在一个涵洞里,捞上来时口鼻中全是泥沙。据说过了这个涵洞就到家,此地离家只有500米,几分钟的路程,却已是永远走不完的路。这让我想起那个长沙女孩,也是城市暴雨内涝,不小心掉进了没有窨井盖的下水道,很多天后,在几十公里的湘江边才找到遗体。只有在吃人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城市居然有下水道这个东西。
这场暴雨来得真不是时候,因为此刻的昆明正在紧锣密鼓地创建国家文明城市。道路上的交警、协管、城管比平时增加了数倍之多,全副武装地管理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目光敏锐地盯着每一个行人,整座城市都笼罩在创文的莫名紧张与骚动之中。现在,他们又得投入到抗洪救灾中去了。辛苦了。有网友发出视频,洪水泛滥之处,处处都有“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大幅标语,标语下洪波浩荡,浪奔浪流,构成一幅极为诡异的画风。创文是跟人斗,其乐无穷,而抗洪是跟天斗,不能胜天半子,只有甘拜下风。
昆明是一座有进取心的城市,印象中,几乎每年都是在创文、创卫。也不要以为昆明的下水道不排水,就误以为昆明不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实上,昆明比任何一个城市都关心基础设施。比如昆明修地铁,停停修修,修修停停,一搞就是好多年,有几条线硬是通不了车。昆明俨然就是个大工地。最悲伤的莫过于昆明的行道树和绿化带,它们通常活不过一年,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昆明几乎引进了全世界所有植物种类,所以你能看到,昆明的路边永远在挖坑,种植的永远是刚刚引进的品种。因为领导的口味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昆明的领导是非常少见的变动特别频繁的领导,这就注定了昆明行道树的悲剧性宿命。
如果说下水道代表着城市的良心,那么诸如热衷创文、创卫,不断地折腾绿化带、行道树,疯狂上马形象工程,就是权力的猪下水。我们没有下水道,但是我们有下水。这样一想,昆明的市委书记成为世所罕见的高危职业,连续三任市委书记中途落马,并且创造了“断崖式降职”的政治新名词,成为官场中的一种形象级的存在,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总是以为官员腐败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他就是不贪,钱也不会到我的口袋里。其实是有关系的。权力控制着一座城市所有的资源,如果只重面子不重里子,如果他们手中的权力全部用来管人而不是做事上,如果他们疯狂地追个人财富和政绩,那么他们就在掏空这座城市,用他们的无耻透支这座城市的生命,影响着每一个可能溺水于城市中心的人。
昆明是一座温和的城市,民风纯朴。但也不能不说,纯朴而略带些软弱的性格,造成权力阶层特别容易腐败,贪起来尤其得心应手。一把手接二连手的落马,官位成为雷区,这并不能用选人不当来解释,而只能说明腐败已经在这座城市打上深深的烙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比如教育腐败,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学位都是明码标价。腐败从来都是从上而下的一种体系。再比如永远修不好的下水道,永远创不完的文和卫,这是昆明人的悲哀,也是昆明人的耻辱。
昆明加油,昆明挺住。预祝昆明创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