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4月7日,有网友发布了一张四五个外国人在上海地铁11号线车厢内摆起桌子大肆吃喝的图片,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地铁方面证实了此事,并表示,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第十一条规定,乘客“不得在列车车厢内饮食、大声喧哗”。“守则”作为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配套规范性文件,也与新版“条例”同步施行。不过,上述乘客守则不具有法律约束性,因而也没有具体的处罚规定,不同于轨交管理条例。
本来几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地铁上支个小桌,旁若无人地大吃大喝就很吸引眼球,地铁方面“没有具体的处罚规定”的表态,更是进一步引曝了舆论。有网友将此事上升到内外有别甚至地域歧视的高度,诸如“见了外国人就矮三分”、“如果是外地人肯定要被罚款了”之类的评价铺天盖地。此事可笑的地方是,明明是几个外国人不讲公德,但真正相互“撕”起来的,却是国内的网友,俨然是一场道德“内战”。话题跑偏的背后,折射出的恰恰是一种不自信,总觉得好像自己在规则面前吃个亏。
地铁车厢里不能饮食已是共识,至于该不该加以处罚则一直未有定论,并且每每引发争议,各地的规定也是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处罚,有的地方不处罚。这很好理解,毕竟像“地铁车厢里饮食”这种事,还不至于严重到需要全国统一立法的高度。但不管规则是严是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并不需要区分你是外国人还是外地人,大可不必抱着一种“受害者心态”上纲上线。更何况,不管是处罚不处罚,这种不文明行为都难逃道德谴责。
就事论事的话,这件事无非就是告诉我们,素质这个东西,从来都只是一种个人选择,与国籍、地域、职业、身份并没有本质的联系。不要动不动就拿两个地区或者两个国家进行道德对比,这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就好比这几个外国人,不管他们是哪国人,都不存在他们丢了所在国家的脸,他们能丢的只是自己的脸。我们也没有理由从个体的行为来推断这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从而油然升起一种道德优越感。
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就是不懂,或者是装着不懂。网络上充斥着这样两种极端思维,一种是“装外宾”,但凡有中国人在国外发生不文明行为,立刻有人脱口而出“中国人素质就是差”。一种是抢占道德制高点,找到机会就对其他省份的人进行地域歧视乃至恶意攻击。对外过度自卑,对内又过度强势,归根结底都是源于一种观念上的偏见。而在这起“外国人地铁吃喝”事件中,这种偏见表现得尤为刺眼。
与其宽泛地谈道德,不如具体地说说规则。相比于这起事件本身,以及网络中流传中那张略有些夸张的图片,我更关注的是这样几个问题:这几名外国人在地铁上吃喝的时间持续了多久?当时有没有人上前劝阻,还是仅仅围观看热闹?有没有人及时投诉地铁管理部门,如果投诉了,管理方有何反应,有没有派人前来处理?从图片中看,这几名外国人还搬了张餐桌,这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环境,而是挤占公共空间了,对此类行为,地铁方面有没有相关的应对措施?
很可惜,新闻很短,这方面的信息严重缺失,但事实上,这些信息才是最需要关注和反思的。按上海市的规定,乘客在地铁车厢中饮食属于禁止但不需处罚的行为,但不处罚不代表无所作为,更不是放任不管。这考验的是地铁方面的管理水平和责任心,以及背后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这比纠结该不该处罚有意义得多。
http://news.163.com/17/0410/09/CHLBOTVN000189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