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塑料紫菜”的杀伤力在哪

(2017-03-14 08:52:03)
标签:

杂谈

近期,一段“撕不烂的紫菜是塑料薄膜做成”的视频在网络中流传。记者从北京市食药监局获悉,近三年,北京抽检的紫菜样品中未发现“塑料紫菜”。另外,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在实验室对紫菜和塑料进行了鉴别,认为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27日,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称,对“塑料蔬菜”造谣者,要严厉打击。(《新京报》2月27日)

虽然已被实验证明不靠谱,但“塑料紫菜”所带来的破坏力却是相当的“靠谱”的。全国60%到70%的紫菜产自福建,去年产值逾百亿元。而据该省水产加工流通协会初步统计,这一事件对该省紫菜产业将造成近亿元的损失。这还是显性的损失,还有一种隐性的损失,即谣言不断流传和放大的过程中,公众对食品安全无形中又多了一层焦虑。

对于谣言,尤其是涉及到食品安全的谣言,公众通常会抱以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坏消息”心态,哪怕这个谣言看上去十分拙劣,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上当受骗。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食品安全现状还不能让人满意,有些传言固然会被事后证伪,但有些传言最后也可能坐实,真真假假,让人莫辨雌雄。另一方面,则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知情权缺失。譬如“塑料紫菜”事件,虽然很多人是怀疑大于相信,但似乎也找不到地方求证,权威失语的真空期,就会加剧公众的恐慌感。

谣言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但在不同的时期,谣言的表现形式和破坏力却是不同的。相比于网络时代早期,在自媒体和社交平台流行与发达的当下,谣言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制造成本在不断下降,而影响力和覆盖面也在显著上升。在早期的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路径其实非常单一,要么是论坛发帖,要么以假新闻的形式呈现,信息往往只是来自于陌生的网友,成本高且可信度低,只要稍有判断力,你就不太会当回事。而在自媒体时代,极大地压缩了谣言与每个人的空间距离,传播谣言的不再是陌生网友,而可能是你的亲戚朋友,朋友圈不断被刷屏,传播速度惊人,并且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诉诸每个人的直观感受。

在这样的语境下,如果权威部门的辟谣还是传统的思路和模式,就显得力所不逮。据我所知,“塑料紫菜”的谣言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我本人就至少从不下5个微信群里知道这个事,但辟谣呢,却只是近几天的事。这中间的时间差,恰恰正是谣言发酵的最佳时机。更重要的是,辟谣并非监管部门的主动为之,而是媒体调查采访的结果。这似乎意味着,监督部门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打击造谣者上,而对辟谣本身则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谣言已在自媒体上风生水起,而辟谣还停留在网络论坛的层面,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辟谣慢半拍,不仅意味着真相缺乏,还可能导致整个信任机制的断裂。一个细节是,“塑料紫菜”的谣言传出后,不少紫菜企业相关产品在部分超市纷纷下架。这究竟是因为对产品质量不自信,还是因为无人购买,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超市下架”是谣言进一步放大的重要原因。而如果权威部门在第一时间辟谣,企业照常供货,超市照常销售,完全可以提升公众对谣言的抵抗力。

没有人全知全能,面对谣言,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徬徨无知的。因此,谣言的速度有多快,辟谣的速度就得有多快。

http://news.163.com/17/0227/13/CE9L61A900018AOR.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