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六安市裕安区政府网站发布的一条公示信息引发热议,该公示显示,一名合肥人在六安市裕安区同一个小区购买了44套房子。按照当地的补贴政策,该房主共获得约80万元补贴。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从报道看,该房主所购44套房均价在4000元左右,和一二线城市动辄上万的房价相比,确实算不上高,但是一口气买下44套房,价值已在千万以上,显然不是一般人所为。如此一来,购房补贴就难免有了“劫贫济富”的嫌疑,与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开发商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目的就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理论上似乎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这种种猜测,显然是当地政府始料未及的,否则这样的信息也不可能公示于众。一方面,当地确曾于2015年出台相关文件,明文规定对购房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购房者票据手续齐全,并不违规。这种情况下,政府给予购房补贴,显然也是有理有据。正如有网友所说,“要有契约精神,政府规定购房有补贴,你不能因为人家有钱买得多,就不给人家,这是流氓做法,政府会因此失去公信力”,决不是没有道理。
补也不是,不补也不是,问题出在哪?还是出于补贴政策本身。六安市裕安区房地产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称,当初制定政策时没考虑太细,没有料到有人会买这么多套房子。“没考虑太细”只是一种很委婉的说法,除了指向政策本身的粗放化,以及决策过程欠缺科学合理之外,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当地政府或许并无意“考虑太细”,甚至是有意而为之。很显然,对于像六安这样的四线城市而言,“去库存”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种政绩压力。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地方政府难免会剑走偏锋,为了尽快消化“库存房”而用力过猛,以至于无暇顾及政策本身存在的漏洞。
这便为“购房44套房获补贴近80万”留下了制度后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到房市问题时,曾明确了一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确保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一个合肥人,在六安市同时购买44套房,很明显有炒房的嫌疑。对此,地方上出台的购房补贴政策理应有所防范,甚至要作为政策制订的重点,探讨应对之策。因为任其发展下去,购房补贴政策未必不会成为楼市炒作、哄抬房价的幕后推手。要知道,房市千变万化,商业房也是一种投资品,哪怕在低潮时,投资者也是愚愚欲动,谁能预测未来的走向?
理论上说,买房是一种商业行为,应该尊重市规则,行政之手是不便干预的。之所以许多地方纷纷出台购房补贴政策,是因为房地产是这些地方是支柱型产业,库存量太大会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所以在万般无奈之下出此下策。也正是因为其本身有“越位”嫌疑,所以在政策制订和实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谨慎和精细,兼顾多方利益,以防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譬如在担负“去库存”、为企业减困的职能之外,“购房补贴”还应更多地为普通民众购房提供政策优惠,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价值。这就需要政府在出台政策时要科学决策,精准投放,决不能囫囵吞枣、跑偏方向,让原本就很稀缺的公共资源“错配”给了不该拥有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