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云南安宁一名教师最近摊上大事了,短短两年间,他的名下就有25张信用卡,还负债近25万元。这些信用卡涉及9家银行,几乎遍布昆明市区。而在李老师的口里,这些年来,他本人没有开过一张信用卡,25张信用卡都是被人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办理的。最近几天,工资卡上的钱突然少了,到银行查询时,这个9年前的秘密才得以暴露。如今,为洗刷自己的清白,李老师已经委托律师分别向这些银行发出了律师函。(《春城晚报》10月19日)
用“晴天霹雳”来形容李老师当时的心情,应该不算过份。信用卡负债近25万元,对于一名老师来说已是无力承受之重,而还款逾期造成的不良记录,则会让李老师被银行列入黑名单,将来贷款购房、购车、出行以及消费,都可能受阻。某种意义上说,这比拦路打截更恐怖,遭遇拦路打截不过是一次性的财产损失,而被冒名办信用卡,则不仅是财产损失,更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个信用社会,让你寸步难行。
整个事情宠罩着一层非常诡异的气氛,诸多疑点也有待进一步的深度挖掘。比如,实际持卡人杨某与李老师素不相识,从什么渠道得到李老师的身份信息?在本人未亲自办理也未签字的情况下,25张信用卡究竟是怎么办的,银行的审核制度是做样子的吗?不管是不是冒名,一个人办理25张信用卡本身就不符合常理,9年之间各大银行丝毫未察觉异样?最令人困惑的是,当信用卡还款逾期之后,银行竟然直接从李老师的工资卡上扣款,工资卡与信用卡之间的捆绑是怎样形成的,冒名者或者说银行,究竟掌握了李老师多少个人信息?细思极恐。
冒名办信用卡的事情,现实中并不少见,网络上可以搜到很多相关的案例。道理来说,冒名者是第一责任人,并且已经涉嫌刑事犯罪。但与此同时,各家银行也并不无辜,甚至可以说,在类似事件中,银行才是最需要反思的一方。信用卡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十多年而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信用卡都处于一种粗放的发展状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门槛极低,对办卡人的资质审核更是形同虚设,但凡是个有身份证的人,都可以办张信用卡,甚至都扩张到了大专院校。
急功近利的发展,也埋下了隐患。一些人因为缺乏自控力,而成为悲摧的“卡奴”,甚至因此走上绝路。还有一些人看到了信用卡的管理漏洞,盗用他人信息办理信用卡,然而大肆挥霍。此案中,冒名者杨某大概就属此类。也就是说,正是银行自身的管理失职,造成了冒名办理信用卡的结果。
近几年,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逐渐严格和规范。但问题是,漏洞补上了,以前的管理“烂账”是不是也该清理一下呢?公民办理信用卡的信息,至少在央行是可以查到的,对于异常情况,理应早发现早调查。为什么一个人可以疯狂地办理25张信用卡?大胆猜测一下,一种原因是冒名者与银行有内部关系或者业务往来,另一种原因就是,无论办多少张信用卡,也无论怎么办,银行都是获益者,大不了直接扣你工资卡,让你还一辈子,银行也乐得装疯卖傻。所以对此类事件,市民自身要提高警惕,但更关键的是,银行加强责任心,别总想着从自己的错误行为中获利。
http://ccwb.yunnan.cn/html/2016-10/19/content_109963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