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越竞技层面看待“唯金牌论”

(2016-09-04 21:16:04)
标签:

杂谈

“我认为‘唯金牌论’是错误的,金牌多少无所谓,也是错误的。”8月20日,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里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刘鹏在此间就有关金牌是否重要的争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随着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获得含金量最重的一块奥运金牌,中国代表团在里约的征程也基本结束。从目前的金牌榜和奖牌来看,中国代表团尽管依然排在前列,但相比前几届,总成绩有所下降则是不争的事实。可喜的是,不管是参赛运动员还是观看比赛的网友,对此大多表示淡定。比如“洪荒之力”刷爆朋友圈,比如不少未能争金夺银的运动员在赛后接受采访时都表示“尽了最大努力,没有遗憾”。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刘鹏团长的表态,大概就是对这种舆论声音的一种回应,言外之意似乎是想提醒人们,对待奥运金牌别矫往过正,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论调看似理性,实则是个伪命题。事实上,把破除“唯金牌论”与“金牌多少无所谓”对立起来,本身就来自于一种自我想象。公众看淡金牌,舆论不吝给失利者掌声,本意是想给运动员减压,不要背负太过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创造一个更宽松的竞技环境,让他们能发挥最佳水平,充分地享受比赛,而非把奥运金牌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竞技体育的核心仍在于一个“竞”字,没有激烈的竞争与对抗,没有对金牌的渴望,比赛何来观赏性?任何一个关心奥运的人,恐怕都不会认为“金牌多少无所谓”。但金牌并不意味着一切,懂得享受胜利,也明白宽容失利,赢了固然能站上人生巅峰,但输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感知运动的魅力,才能赋予竞技体育一种人性的温暖。李宗伟的奥运“三连亚”,依然被中国球迷所尊重,女排时隔12年之后再次获得奥运冠军,无数人为之泪流满面,其实都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展示。

作为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自设“金牌多少无所谓”的议题,说到底还是在用一种行政思维来看待竞技体育,这是一种过时的甚至狭隘的眼光,折射出一种功利化的心态。总体而言,中国体育依然是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每年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以集训的方式和人海战术,来保证优势项目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官员的政绩乃至前途,都得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与奥运金牌数和奖牌数高度捆绑,甚至以此来决定某个运动项目的投入和存废,呈现极其的利益相关性。倘若公众看淡金牌,认为金牌多少无所谓,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行政官僚体系。

从“金牌至上”到普遍呼吁“突破唯金牌论”,我们需要超越竞技层面来审视中国体育的发展。现代竞技体育不止是奥运会上的角逐,更多时候是运动场之外的较量与比拼,比如有没有成熟的体育产业,能不能以奥运为契机,真正意义上带来全民健身,对运动员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甚至训练方法和管理模式是否科学,有没有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发育造成伤害。这些才是比奥运金牌更值得关注的事情。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体操未获一金成绩惨淡,很多人都认为中国遭到歧视,而国际体操协会的官员则认为“中国运动员只知道高难度,像是机器人在比赛,看不出美感”,由此联想到此前广泛报道的“体操少女”,难道不值得反思?每届奥运会后,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往往风光无限、名利双收,而背后大量的运动员因伤病、没出成绩甚至仅仅是机遇等原因,在竞争中失败,迅速沦为社会底层,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没有,这难道不够讽刺和悲哀?

突除唯金牌论,不仅是要在竞技场上不以成败论英雄,更要在场外建立一种科学、人性的发展导向。我们珍爱金牌,但不希望在追逐金牌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泪水和悲伤。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8-21/doc-ifxvcsrn8811156.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