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牌包免检”需要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2016-09-06 10:31:17)
标签:

杂谈

28日上午,一则标题为《南京地铁9月1日起全线安检,名牌包免过安检仪》的新闻,引起了不少网友和市民的质疑,认为地铁方面存在歧视。对此,地铁方面解释称,“名牌包免过安检仪”并不是说免检,而是不强制一定要通过安检仪,可以采取开包检查的方法进行人工安检。(《扬子晚报》8月28日)

有些新闻,你以为是真的,但它却是谣言,而有些新闻,你以为是网友的恶搞,但它却是真的。上面这条,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将“名牌包免过安检仪”视为免检,固然有夸大乃至误读的成分,但地铁方面的解释,则显然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嫌疑。网友真的盲目到分辨不清“免检”和“免过安检仪”的区别吗?当然不是,他们质疑的是,为什么过个安检,也要区分名牌包和非名牌包,这其中的逻辑何在?地铁方面把释疑的重点放在“免过安检仪并非免检”上,无非是想回避这个真问题,而这恰恰放大了公众的质疑。

免检也好,免过安检仪也罢,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其中的歧视意味则是一样的。如今地铁在许多城市已经普及化,有过地铁乘坐经验的人都知道,究竟是把包取下放在安检仪上过安检,还是用人工方式过安检,体验是不一样的。如果可以选择,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更加认同人工安检。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便民措施,只有一部分可以选择,而另一部分人无法选择,并且决定这种选择权的只是包的品牌和价值。换言之,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地铁方面是在以“包”取人。

地铁安检措施的关键,在于保障公共安全。也因此,公众才愿意让渡一部分自由,配合安检。如果某一项安检措施与安全毫无关系,公众自然会质疑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包包之所以要过安检,不是因为其外在如何,而在于其是否携带危险品。在这个意义上,名牌包与非名牌包本应在安检的眼中没有任何区别。“名牌包免过安检仪”这样的一种特殊安排,在没有更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解释为,那些挎名牌包的人似乎看起来危险系数更小一些,因此对他们可以适当放低安检门槛。这是赤祼裸的身份歧视。

关于这条规定,原文表述是“名牌包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向安检员开包检查无需再过安检仪”。即便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这也是一个没有多少可操作性乃至相当滑稽的规定。比如说,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免过安检仪?是一线品牌还是需要达到一定的价值?怎么定义规定中所谓的“名牌”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有许多网友就表示,现在的山寨货满天飞,并且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安检人员怎么判断名牌包?是否还得先培训一下名牌知识?

有一种解释相对靠谱。名牌包价值昂贵,如果在过安检时发生磨损,容易产生纠纷。所以出于风险的考量,对其特殊对待。然而一项公共政策,岂能将利益诉求置于公平之上呢?

道理上说,我不太相信地铁管理方会出台如此弱智的政策,所以也十分期待“名牌包免过安检仪”可以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否则,“名牌包”很容易成为一个价值符号,隐喻着公共政策中的身份歧视。

http://news.163.com/16/0828/13/BVIETTGD0001124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