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万元。”日前,山东省潍坊市中级法院法庭里,年逾花甲的侯端敏坐在被告席上,听完法官的宣判,他面沉如水,语气平静地表示:“我不考虑上诉。”(《检察日报》8月10日)
出身农家的侯端敏官至厅级,却在还有4个月就退休时成为阶下囚,大起大落的人生轨迹令人感慨。在法庭上,侯端敏辩称,现实环境中完全做到“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处于各种关系包围的领导干部。相比于许多落马官员动辄痛哭流涕、低头认罪式的表演,张口就来“我是农民的儿子,辜负了组织的培养”,侯端敏的表现或许有些出人意料,但却少了一些套路,多了几分真诚。
怎么看“现实环境中完全做到廉洁自律几乎不可能”?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现实环境中”。理想状态下,官员做到廉洁自律当然是可能的,但官员并不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并且现实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这个时候要做到洁身自好就变得非常困难。换言之,官员是否廉洁自律,以及怎样进行权力约束,要放到现实环境中去考量,而不能停留于理想状态。
二是“几乎”两个字。不排除有个别官员内心有崇高的道德标准,行动上又能以身作则,对金钱和美女的侵蚀有着强大的抵卸能力。但这样的官员毕竟只是凤毛鳞角,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事实上也说明,我们不必对官员有更高的道德期待,不管坐在多高的位置,说到底还是一群普通人,同样有这样那样的人性弱点,同样会对被外在的利益所诱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论贪腐金额,侯端敏并不起眼,但却是一个极具标本意义的腐败典型。现实环境中完全做到廉洁自律几乎不可能,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他官场生涯的最好概括。农民出身的侯端敏仕途算得上顺利,40岁就当上了县长,上任之初他立下誓言:不贪污、不搞女人、不给别人提供制造谣言的机会。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都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一度被认为“不近人情”“六亲不认”。可见,他并非不懂得自律的重要性,也有内心的底线和坚守,但就是这样一名有高度自律性的官员,在其为官生涯的后期却判若两人,报复性地大肆敛财,最终踏入腐败的深渊。
像侯端敏这样的官员现实中有多少?恐怕不在少数。其典型就典型在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很多时候,个人的道德自律就如同一根弹簧,在外力的作用下会越绷越紧,如果外力不断加大,这根弹簧终会有绷断的一天。自律之所以靠不住,不是官员的权力品质差了,而是外部的作用力理更大了。因此,防止权力腐败,还得从改良现实环境入手。比如一把手权力独大,比如内部监督的形同虚设,这些虽然都是老问题,但既然能在侯端敏案中出现,也能在其他官员身上重演。再来审视“现实中做到廉洁自律为何几乎不可能”这句话,其实指出了反腐败的严峻现实:一是权力监督的制度体系仍需加强和完善,二是还有更多的官员处于“绷断”的边缘。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8-10/doc-ifxutfpf1718087.shtml?cre=sinapc&mod=g&loc=17&r=15&doct=0&rfunc=54&tj=none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