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6月23日,四川达州城区因暴雨发生内涝,12岁女孩小慈牵着60岁老人田仕会的手涉水过马路,两人同时被路面水流冲倒。田仕会被及时救起,随后离开了事发现场。而小慈被洪水冲入车底不幸溺亡。经调查,警方认定是一起意外事件,而死者家属则认为,小慈的死亡与老人有一定的关系,并对老人采取了辱骂、喷口水等行为,直至上演了逼老人下跪的一幕。(《华西都市报》8月2日)
12岁女孩小慈之死,令人扼腕叹息,而起因竟是帮老人过马路,更是增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家属的行为的确有些过激,超出合理限制的处理方式也不可能换来一个更好的结果,甚至有违法的嫌疑,但将心比心,让一个刚刚失去孩子的家庭保持冷静与克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问题还在于,这起事件中,被救的老人真的可以用事后的忏悔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吗?从报道中的细节来看,如果当时老人能够及时拉一把,甚至在第一时间告知他人,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就算无法避免,但如果尽了最大可能去抢救,对家属的心理伤害也会小一些。但是老人选择了默默离开,她的解释是“离开现场时意识混乱,完全懵了,事后才想起那个跟她同行的小女孩”。从常理来看,一个60岁的老人,如果心智健全的话,应该不至于糊涂到如何地步。她的离开,与其说是突发情况下的本能反应,不如说是对生命的一种选择性漠视——反正我安全了,哪管你死活?
有律师表示,老人没有向其他人主动说明还有溺水者,可以在道德层面谴责,但不能在法律上评价。让人纠结之处恰在于此。一个老人倘若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死活,哪怕对方是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善良的孩子,如果法律上无法评价,她会在乎道德层面的谴责吗?最可怕的不是老人变坏,也不是坏人变老,而是某些老人并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也不会忌惮于某些世俗的道德评价,并且很善于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判断某些行为的风险成本。
“你帮了我,我却一笑而过”,其实也是一种恶,这种恶也许不比“自己摔倒反讹人”更可恨,但却更具有普遍性和危害性,也更容易拉低整个社会的世道人心。“自己摔倒反讹人”毕竟只是小概率事件,只是因为媒体的过度关注而被放大,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仅是个别现象。并且因为有主动欺骗的行为,当事人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而诸如“你帮了我,我却一笑而过”的行为,由于游离于有意和无意的空白地带,不仅无法取证更难以识别,客观上就会成为冷漠者和自私者的通行证。
一个人如果总是把个人的利益凌架于他人利益之上,对于他人的善意理所当然地接受,却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回馈以冷漠与绝情,那么这也许不是直接作恶,却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一种极其恶劣的示范。可能有人会说,人死不能复生,事已至此,现在来谴责一位老人有用吗?我觉得有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接受道德底线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明白,知恩图报应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而非可有可无的道德提醒。
http://news.sina.com.cn/s/wh/2016-08-02/doc-ifxunyxy62599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