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节,愿感恩与责任同行

(2016-06-25 01:19:59)
标签:

杂谈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向所有的父亲,也包括我自己,道一声迟来的节日祝福:父亲节快乐!

父亲节是泊来品,约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据说是一个女儿为纪念自己普通而伟大的父亲设立的。这不是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情节,但传递出的却是每人个心底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不是每个人都是父亲,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而像我这样的中年男人,同时兼具父亲和为人子的双重身份,所以说到父亲节,相信每人个都有千言万语,而又无从表达。

记得前几年,对于中国人流行过洋节,文化界还颇有一番争议,一种观点是忧心忡忡中华传统节日的没落与式落,一种批判过度商业化已经让节日成了附庸。更有甚者,还上升到了文化侵略的高度。这几年来,类似的争议已经很少了,原因很简单,我们在过洋节的究竟在过什么?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日常。多数情况下,父亲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是一个严肃而持重的形象,为人子女者向父亲表达爱意和祝福的机会太少了,而父亲节不过是一个载体。虽然平时也可以,但总不如设置一个特定的节日来得更为庄重和有仪式感。

不出意外,这一天我们的朋友圈被“父亲”两个字刷屏。人们通过晒父亲的年轻帅照、自己与父亲的合影,写感恩父亲的文字,陪父亲母亲吃饭等诸多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爱与敬。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得承认,总体而言,“父亲”是一个不擅表达、也不擅接受表达的人,他或沉默或少言,面目刚毅,性情沉稳,有时候甚至会有一点点的笨拙,而这笨拙,在孩子眼中恰是最温柔的存在。这与母亲的形象有着明显的区别。

我想,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因为父亲所承担的以及社会所赋予他们的家庭角色。所以,除了感恩,父亲节里我更想想谈谈“责任”。

90多年前,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写道: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所以,“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在今天,我们仍然要重温这一段话,是因为父爱里包含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切不能轻率地在“父爱主义”泛滥下任性而为,更不能视父爱为恩惕、以父权为棍棒,对孩子予取予夺。几天前,四川一少年因为不堪父亲的长期的打骂,在高考结束的同时也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事后,其父亲表示,“一切都是为他好”,而少年在遗书中则写道:“抱歉,我情商低,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这当然只是极端的个案,但在“一切都是你好”的惯常语境下,以自己的意愿来设定孩子的人生,甚至不惜扭曲孩子稚懒的天性,打破孩子心中的美好,这样的事并不少见。如果父爱掺杂了太多的功利,失去了责任感,以及对孩子的尊重,那么这样的父爱越强烈,也就可能越可怕。

父亲节,愿感恩与责任同行。今天我们怎样做子女?放下手机,陪陪父亲聊聊,仅此而已。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给孩子长久的依靠。其次就是责任感,父爱是一种牺牲、一种成全,要懂得尊重孩子,也要学会适时的放手。父爱如山,它在那里,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