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地位下降了,其他职业才有尊严
(2014-12-29 22:05:10)人民日报12月29日刊发了《辞官现象折射“官念”之变》一文,指出辞官者之所以有此勇气,与改革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紧密相连。而且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大环境下,过去那些认为当官旱涝保收甚至油水十足的人,发现领导干部很多时候属于“高风险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千军万马奔仕途的热潮自然会有所降温。
“官员属于高风险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人民日报的这一论断,被网友习惯性地驳斥为伪命题。八项规定之后,公务员的隐性福利少了,尤其是官员阶层,寻租空间大大缩水,这是不争的现实,但很多网友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官员群体再不济,在收入待遇方面仍然整体上要高于普通人,说是“弱势群体”未免太过矫情。
公众反感“为官不易”之类的说法,自然是一种生活经验。但放在这里,其实是一种误读。文章称“官员成弱势群体”,有一个特定的前提,就是针对“过去那些认为当官旱涝保收甚至油水十足的人”而言的。对这部分官员来说,所谓的职业成就感无非就是建立在更好的福利更多的寻租空间上,如果这些权力附加利益迅速贬值,并且出事的机会大,从而沦落为“弱势群体”不是没有道理。
事实上,如果认真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文章的主旨并非是说“为官不易”,而是通过几个官员辞职的典型事例,指出背后的政治生态、社会发展的深层变化。因此,相比于日趋口水化的“为官不易”,分析官员辞职折射出怎样的观念或“官念”变化显然更有价值。
官员辞职并非全都是出于功利层面的考量。比如有些官员,专业领域出身,有一技之长,在业界也享有一定的名望,即便不从政,也能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但为什么他们要走上自己内心也许并喜欢的仕途呢?甚至在从政中远远不如在专家领域那样如鱼得水,内心充满苦闷和挣扎,也无力冲出体制的围墙呢?
原因不在于当官有多风光,而在于其他职业没有应有的尊严。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权力的归权力,专业的归专业。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权力之手都伸得太长,甚至伸成了习惯,几乎可以干预到一切专业领域。比如说企业家必须仰仗权力的庇护,搞好“官商关系”才能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而最典型的莫过于权力对司法的干预。如果一切都由权力说了算,领导说了算,那么这个社会其实就只有“官员”这一种职业,其他的职业不过都是权力的附庸而已。
而由此带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评价机制,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无论你手术做得多好,书教得多捧,如果最终不能“专而优则仕”,充其量只是个小人物,不可能因为专业成就而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在这种现实语境下,一个官员再无能,也可视为一种成功,而官员若想辞职,面对的社会压力和阻力,也远比想象得要大。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极少有人可以做到不考虑社会评价,完全出于个人自由和理想而选择职业。这样一种错位,既是现实的无奈,更是人性的本能。
从严治吏而引发的所谓“辞职潮”,只是问题的一种表象,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官员去“神化”、去“独尊化”,慢慢回归为一种正常的职业的过程中,社会评价机制的悄然转型。哪一种职业都“不易”,但哪一种职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尊严,以个人努力而不是某种体制来定义“成功”,这才是社会的真正进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