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中国青年报》11月17日)
很多人对周浩的选择感到匪夷所思,甚至他的父母和老师都曾一度无法理解。这并不奇怪。北大是国内几所顶尖的高校之一,进入北大几乎就相当于拿到了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入场券,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而周浩却轻易地放弃,选择了一所并不起眼的技校,颇有些惊世骇俗的叛逆味道,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构成了挑战。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事实上,只要看看周浩在这个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挣扎,就知道他做出这个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周浩动手能力较强,喜欢操作,但其在北大就读的生命科学专业,却侧重于理论和分析,专业和兴趣的不对口,让他痛不欲生。但他并未轻易放易,而是努力适应,甚至休学一年,来重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最终在诸般尝试失败之后,他才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相比于周浩在“弃北大读技校”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自信,其实我更想对他在人生转折点上展现出的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表达敬意。
人们对于周浩的不解和非议,其实不在于北大与技校之间的名份落差,而在于成功的标准太过单一,甚至已经固化为某种形式,违背和偏离了这个标准,就意味着“失败”。人人都知道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这个社会最主流、最受认可的成功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十年寒窗苦,一朝读名校。换句话说,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更多的是基于外在的形式和社会的观念,而非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这种刻板的思维下,周浩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上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抑或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北大生命学院会有怎样糟糕的结局,其实并不重要。
于个人而言,周浩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周浩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则相当于重新定义了成功。周浩的突围而出,就是以个人的选择对抗和颠覆了整个社会的偏见,并解读了成功的另一种可能性:尊崇自己的内心的选择,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为社会观念所左右,成功从来都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也从来都不需要别人来设定。从世俗的标准来看,周浩其实已经成功,他是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尚未毕业就已经有多家企业向他抛来橄榄枝,但事实上,他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把自己的命运和人生选择权牢牢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从北大学子卖猪肉,到今天的“弃北大读技校”,尽管时间已经跨越10年,但争议从未停息。这其实表明,在一个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里,成功的定义依然狭窄,我们对人才依然缺乏包容性。客观而言,这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选才路径单一和上升空间有限所致,而主观而言,则是因为社会变得更加功利和富有惰性。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成功,上北大清华已经形成一套相当成熟的模式,具可复制性,也更容易效仿。
好在还有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