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在校园之外
(2014-11-16 20:30:28)
标签:
育儿 |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15日对外公布《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期行动计划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确保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现代金报》11月16日)
幼儿园“小学化”实在不算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显而易见的是,一个话题一再被强调,也恰恰证明了它的存在感。不知道这是教育部门第几次发布类似的禁令,但我知道,幼儿园“小学化”趋势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不断强化。我还知道,许多家长在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总是想象着各种美好,希望孩子能够享受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却不得不无奈接受孩子已经是一名“准小学生”的事实。
于一个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的大环境下,人们很容易就找到幼儿园“小学化”几条“罪状”。比如说,上幼儿园的孩子,认知能力和理解都非常有限,并且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龄,过早地教授小学课程,不仅不利于接受,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反感和排斥心理,同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再比如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的模式教育,也相当于粗暴地打断乃至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也因此,教育部等三部委所发布的“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确保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从政策本身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一纸禁令究竟能否“禁”住幼儿园“小学化”,却不得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最直接的问题是,幼儿园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那么应该教点什么?二期行动计划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幼儿园里玩什么游戏?怎么玩?老鹰捉小鸡还是捉迷藏?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环,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环,学前教育也是教育,其教育内容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都应该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划性。这道理其实我们比谁都知道,就是寓教于乐,学前教育就是以玩游戏的形式来增加见识和能力,而不是盲目地为玩而玩,否则,幼儿园与托儿所,教师与保姆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借鉴一些学前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通过组织一些社会活动,教会孩子如何接人待物,懂得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设置一些特定的场景,教会孩子认识交通规则、急救常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多多亲近大自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惊艳和憧憬这样的教育方式,却往往只见娱乐不见教育,只看到轻松惬意的一面,却忽视了这背后的外部性差异。有开放和包容的管理管理,才有生动而科学的教育内容设置,有政府的高投入和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才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句“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显然很苍白和空洞,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相当于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幼儿园。
幼儿园“小学化”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并不完全是幼儿园的责任。应试教育模式下,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不输在起跑线,很多家长其实乐于孩子提前上小学。另一方面,对于学前教育,政府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也不够,师资力量和教育者素质整体不高。因此,破解幼儿园“小学化”,务实的做法是得一步步来,先解决“玩什么、怎么玩”的问题,改革教育内容,再谈“以玩为主”,试图一步到位并不现实。动辄“严禁”、“确保”,难免最后沦为花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