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电附加费亟待正本清源

(2014-11-15 17:37:05)
标签:

房产

有的附加费已经严重扭曲了其公共资金属性,一旦监管不力,可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就此而言,公开附加费的使用情况,晒一晒附加费的历史账本,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细心的人,可以在一张张居民水、电、汽油的缴费单里,发现有多项“附加”的费用:每一吨生活用水的价格里,有公共事业费、排污费等“附加费”;每度城乡居民电价里,至少包括5种“附加费”……记者调查发现,在关涉民生的水、电、汽油价格中,“附加费”现象普遍存在,且各地标准不同,项目易增难减。按2013年全国用电量初步估算,仅电价“附加费”一年可达2000多亿元。(《南方都市报》11月14日)

    和一件商品里含有多少税一样,很多人对水、电、汽油等公共资源品价格中的附加费也是一头雾水。这些附加费一年收取多少,怎么算出来的,用到了哪里,又是哪些部门在收,基本上没几个人说得清楚。也正因为如此,附加费长期处于灰色地带,面目不清、去向不明。仅电价附加费一年就达到2000亿元,加上水、汽油,动辄以千亿计的公共资金以暗箱操作的方式运行,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附加费本身并无原罪。计划经济时代,公共资源品主要由政府进行定价,造成某些重要资源长期价格偏低。为了支持企业运营,政府额外收取附加费,形成专项基金,然后补充公共设施的计划性、临时性投入。可以说附加费是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一旦条件成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附加费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其使命,应该逐步地退出历史舞台。

    吊诡的是,尽管现在公共资源品的供给已经极大充分,定价机制也已经市场化,但各种名目的附加费却不仅没有减少,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是越来越多,成了名副其实的“附加费”。在不少地方,附加费事实上已经成为乱收费的代名词。在海南等一些地方,一升汽油的售价里,含有1块多钱的“车辆通行附加费”。以电价为例,全国性的附加费仅有5项,主要是政府性基金及附加资金,但到了地方,附加费则演绎出各种变种。譬如内蒙古鄂尔多斯电业局连续两年向用户收取“线路维护费”。凡此种种,都说明附加费到了亟待正本清源的时候。

    两个问题显然必须厘清。其一,哪些附加费是有法律依据的,而哪些是打着附加费之名的乱收费?任何行政都应该有理有据,公共事业收费显然也要师出有名。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附加费名目繁多,且说不清来由,只是捆绑在“附加费”这样一个筐里,剪不清,理还乱。有一些是明目张胆地巧立名目,而有一些则明明已到收费年限,却仍然换个身份继续收费。比如,1992年起征收的三峡水利建设基金在2009年停止征收,但继续新设国家重大水利建设基金,仍按每度电0.7分钱的标准收取。对此,必须对附加费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规范附加费的征收,让公众心中有数。

    其二,附加费究竟用到了哪里?多数附加费并不是公共品生产企业直接收取,而是通过政府征收之后,作为补贴返还给企业,主要用于调节企业盈亏,以及生产性支出。前者而言,公共品生产企业,如两桶油、水务、电力等,根本不存在亏损的问题。后者而言,比如“附加费”中的污水处理费,按规定应优先支付排水、污水等设施运营,或通过服务采购向管网、污水处理运营企业补贴,但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把附加费直接当成了经营收入,用于内部福利。联想到中石化的天价吊灯,以及近期某供水公司科级干部家中搜出亿元现金,不难判断,有的附加费已经严重扭曲了其公共资金属性,一旦监管不力,可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就此而言,公开附加费的使用情况,晒一晒附加费的历史账本,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附加费乱象丛生,不仅乱及民生,而且挤压公共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空间,使得资源价格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市场供需,同时还不利于企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造成公共品品质低下。诸般积弊之下,附加费需要来一次大手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