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歪风生长于制度缺失的土壤
(2014-09-06 01:26:17)因为前不久实名举报本公司南京项目部送礼事件,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职工胡剑兵成了单位一名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目前,南京市相关部门已对这份“送礼清单”展开了调查。而曝出此事的胡剑兵则被单位同事骂作“叛徒”。(《法治周末》9月3日)
细细品读这份“清单”,大有可玩味之处。比如,胡剑兵虽然不是具体执行送礼任务的人员,却能够亲眼见证甚至参与送礼的全过程,送礼之风几乎已经完全公开化。再比如,央企送礼很有讲究,不仅时间和金额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面面俱到。六合区交通运输局是收礼的‘主力军’,该单位约有20名左右干部的名字都出现在收礼名单中——真可谓“宁可错送一千,不能漏送一个”,“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有网友戏言,至少在送礼之事件上,我们的央企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这样的语境下,胡剑兵被单位同事骂作“叛徒”、“品德败坏”,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之事。央企送礼之风之所以大行其道,当然不仅仅是因为“钱多人傻”。虽然贵为央企,但企业毕竟是企业,只有打点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大小官员,才能获取更多的项目和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说,中交二勘院的所有员工其实都是送礼的既得利益者。作为其中的一员,胡剑兵也不例外,他的“自曝家丑”,相当于动了所有同事的“奶酷”,被骂“叛徒”并不冤枉。
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向评价”。明规则不彰,则潜规则横行。除了民间的人情往来之外,送礼本身是一种不正之风,尤其是企业向政府部门送礼,因为涉及权钱交易,实际上是一种隐形腐败。在中央“八项禁令”严风劲吹之时时,这一现象更加不可容忍。因此,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胡剑兵的实名举报都具有正面价值,理应获得掌声和赞誉。但问题是,某些央企内部奉行的是另一套生存法则,评价一个员工道德水平的标准,不是有没有正义感、敢不敢说真话,而是能否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胡剑平打破了这种利益平衡,捅穿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自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胡剑兵的个人遭遇表明,仅靠个体的反抗、内部的举报,根本不足以扭转央企送礼的不正之风,更准确地说,央企送礼的不正之风,其实生长于制度缺失的土壤之上。尽管因为“送礼清单”事件,中交二勘察院已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相关部门也已经介入调查,但该院相关负责仍然坚持认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像走亲戚一样送点购物卡等礼物,属于正常的礼尚往来。据记者了解,为了获取项目或者在项目开发中取得有关部门人员的支持,一些企业往往会截留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公关费”,专门用于“请客送礼”的专项资金。种种迹象都表明,在央企送礼常态化的背后,是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的严重缺位,送礼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合法化”了。
央企向政府部门送礼,一方面有悖行业道德,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权钱交易。因此,在许多国家,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利益交往是被严格禁止的行为,甚至企业家与官员坐在一起吃顿饭都要被记录在案。相比之下,我们的央企动辄几千上万地送礼,还被视为“正常的礼尚往来”,的确到该正视的时候了。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40903/0031201937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