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证书是怎样被玩“坏”的
(2014-09-02 22:47:08)本月,国务院取消了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太多、证书太乱的现象有望改变。(《新京报》8月31日)
1994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制度,被写入劳动法。此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应运而生,并催生了各种培训热、考证热。2010年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超过1000多种,内容涵盖各行各业,真可谓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办不到的证书。
很难说究竟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证书经济”,还是火热的“证书经济”培育了证书市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任何一种事物一旦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并且牵扯到太多的利益因素,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一方面,泛滥的证书无形中抬高了求职、就业的成本,却没有相对地提升劳动素养和技能。许多职场新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花费不菲的时间和金钱,成为“证书一族”,手握十几、几十个证书却依旧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巨大的利益诱惑,以及缺乏必要的监管,整个职业资格许可领域也是泥沙俱下,有些培训机构借机敛财,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在这个意义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科学评价人才”的初衷已经微乎其微,倒是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赚了个盆满钵满,不客气地说,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沦为某些人的“造钱机器”。
就眼下而言,清理和整顿职业证书市场无疑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更需反思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为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或者说,该清理和整顿的是证书本身吗?事实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设计并非没有价值,它通过资格认证的方式,形成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或数据,既为求职者提供帮助,又能为市场提供参考,理想化而言,它能够打破“文凭至上”的垄断,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之所以异化为“造钱机器”,源于其背后的“权力经济学”。
本质上说,职业资格证书仅仅是一个人的客观评价,而非一个人进入某个行业的制度性门槛。正如文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一样,一张证书同样不能说明一切。但在现实中,由于职业资格考试机构和相关培训机构都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主办,他们不仅有权制订游戏规则,而且有权将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准入直接联系起来。打个形象的比喻,本该作为市场监管者的行业主管部门却成了市场,买起了门票,证书市场不乱才怪。
每一张证书的背后都是可观的报名费、考试费和培训费,每一张证书的背后事实上又是一张张私自滥设的行政许可。这就是权力经济学的可怕之处。一方面,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收益却非常可观,并且可以无限复制,另一方面,权力既可以创造市场,又是这个市场的垄断者和监管者。证书之乱,就乱在公私不分,权力与市场不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该做的,不仅是在数量上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削减,更要防止权力伸手过长。为此,无论是行业主管部门,还是行业协会之类的准行政部门,都是需要重新定位,以明晰其职责范围和权力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