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改革须注重公平与科学的平衡
(2014-07-08 23:37:59)
标签:
教育 |
在刚刚过去的双休日,上海交大闵行校区陈瑞球楼里,100名已完成高考的沪上考生还在参加一场“考试”。对于他们,高考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成绩。上海交大今年的录取由三大模块决定,大学招生由单一的高考分数排队变为全方位综合评价。上海交大的“试水”之举引来各方关注。(《解放日报》7月7日)
考生面试分数占到三成权重,高中10门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一成权重,今年其高考成绩仅占六成权重——上海交大的高考录取改革方向其实非常明确,就是要加大综合素质的权重,打破“分数至上”的应试垄断格局,在高考录取中增加一些更加独立更加主观、人性化的评价因素。
“一考定终身”的现行高考录取模式,被视为“最不坏的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以高考成绩为高校唯一的录取标准,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技术层面以最原始的方式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但“最不坏”本身也意味着这不是最理想的选择,“唯分数论”依然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和必要。而置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加重、素质教育呼喊多年仍然收效甚微,以及高校生源质量持续堪忧的现实背景下,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录取改革的形势事实上是非常迫切的。
问题的核心显然在于,高考改革究竟怎么改?高考关乎千万的命运与前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高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更要看到,由于特权的无处不在,教育领域也难免受到权势的侵蚀。稍有不慎,改革就有可能为利益交换打开一条腐败通道。太多的事实证明,改革高考录取和招生,路径选择和制度设计至关重要。
必须强调的是,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任何一项改革,从良好的制度初衷出发,未必能收获理想的改革成果。事实上,高考录取改革一直在进行,只有由于制度设计的不足以及具体操作的不够精细化,改革并不成功。譬如对特长生进行高考加分,本意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但近年来屡禁不绝的高考加分丑闻显然背离了这一初衷。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对自主招生招收对象做出了具体规定,当年即有不少名校着手进行自主招生。本来,舆论对此普遍抱以期待,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自主招生俨然成了名校间的“掐尖游戏”,引发了新的不公平。更有甚者,像人大招生腐败事件,更是让公众对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高考改革的核心原则,应是注重公平与科学之间的平衡。更准确一点说,无论改革形式如何变化,公平这个底线都容丝毫的突破。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交大的改革尝试真正的亮点不在于“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而在于制度层面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平衡。增加面试分数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使得人才选拔标准更加科学,鼓励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全面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最终的高考录取标准仍然在相当程度上是可量化的,大大减少了人为操作的空间。这种模式介于“唯分数论”与高校自主招生之间,看上去是一种渐进式甚至是妥协式的改善,但考虑到高考公平的重要性,这种审慎与稳重是非常必要的。
http://gd.sina.com.cn/zh/jiaoyu/2014-07-07/14216533.html?qq-pf-to=pcqq.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