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环保局长,针对北京污染天的频发,很多市民都关心其出门是否也佩戴口罩?对此,陈添今天上午表示,“我不戴口罩,家里也没有空气净化器。”(《新京报》4月15日)
空气质量堪忧,带动了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等一系列“防污染”产品的销量。有报道称,在空气污染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一些超市和药店的口罩甚至卖到脱销。从中可以窥见,公众对于自身健康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环境污染问题所表现出的一种集体性恐慌心理。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本能并且无奈的反应。在大气污染面前,个人显得极其的渺小和脆弱,既然斗不过老天,当然只能退而求其次,自己想点“土方子”来应对。相比之下,环保局长“我不戴口罩,家里也没有空气净化器”的表态,倒颇显另类。一方面,口罩和空气净化器虽然不能阻挡雾霾,但从理论上说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从而减轻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空气污染对每个人其实都是公平的,并不会因为你身居高位就网开一面,那么既然普遍民众有这样的诉求,何以环保局长这么淡定?难道环保局长就不食人间烟火了吗?
消极一点看,环保局长大概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意思,大气污染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公众完全不必过度恐慌。你看,“我不戴口罩,家里也没有空气净化器”,不照样过得好好的?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我们对雾霾无计可施,那么不如泰然处之,无需自寻烦恼。
积极一点看,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身先士卒式的责任意识。大气污染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职能部门治理不力肯定要排在首位。身为环保局长,对此当然会心怀歉疚,“我不戴口罩,家里也没有空气净化器”,其实就是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以直面问题的勇气来表达对责任的担当。
前者很像是于丹教授的那句引发极大争议的名言:“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属于一种精神胜利法。后者让人不由自主想起,禽流感暴发时,一些地方官员主动吃鸡,大有一种“有困难,我先上”的气魄。但问题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无法安抚人心,更无法消除大气污染的危害性,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会加重公众对于大气污染的焦虑感。
大气污染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对于大气污染,公众既不需要精神催眠,也不需要官员带头充当“小白鼠”,而是希望政府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性应对之策来。事实上,市民关心环保局长出门是否也佩戴口罩,真正的有用不是关心局长的隐私,而是委婉地督促局长要从公众的视角去反思大气污染问题。很显然,局长会错了意,这要么是顾左右而言他,要么是对个人魅力和号召力太过自信。
客观而言,政府治理大气污染并非无所作为。以北京为例,去年出台了相关的治理条例,加大了问责力度,大力整顿污染企业,可谓重拳出击。只是,这些举措有没有落到实处,收效如何,空气质量何时才能好转?我倒是觉得,如果环保局长能像普通市民一样抢购口罩,像普通市民一样畏惧大气污染,这些问题反而更容易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