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坏消息”是一种信息雾霾
(2013-11-20 17:44:51)“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日前,一则触目惊心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这让谈PM2.5色变的公众又一次陷入恐慌。11月18日下午,该报道中的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宋伟民教授对记者称,该报道中的描述与事实不符,其本人没有接受过相关采访,也从未说过此类言论。(《新京报》11月19日)
“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确实很有轰动效应,以至于某网站手机推送后,2小时内跟帖达到近7千条,众多网友表示“太可怕了”。但事实上,这则报道至少有几处明显的失真和刻意的误导。
其一,各大门户网站在报道这则消息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这个标题,有意无间地弱化了这是一项针对老鼠而非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实验。其二,所谓“如果形成黑肺,彻底消除的难度大大增加,几乎无逆转可能”根本就是杜撰,专家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其三,实验的具体过程,不是让老鼠直接暴露于大气中,而是把PM2.5悬液滴在鼠肺上,两者有着极大的差异。
很显然,这是一则经过精心包装过的“坏消息”,从标题的制作,到文章的表述,以及传播的方式,都处处流露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冲动。在这个一个信息爆炸且快餐式阅读的时代,很多网友事实上已经失去鉴别新闻真假的能力,很容易被媒体牵着鼻子走,往往是仅从一个标题或者只字片语中就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坏消息综合症”,人们更愿意相信坏消息而不是好消息,使得一些人为制造的“坏消息”轻易就获得了关注和认同。而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当然也很清楚读者的这种心理,稍稍玩一点小聪明,就能使一则原本很平淡的报道大获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收获了关注度和引导舆论的快感,而公众得到的只有恐慌。
大气污染的持续恶化,让公众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危机感和焦虑感。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官方的信息披露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很多时候普通民众就如同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就惴惴不安。也因此,公众对媒体产生了一种依赖感,而媒体在这种依赖感的刺激下,也会油然产生一种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即把问题说的越严重越好,甚至不惜以夸大和曲解的手段人为制造一些“坏消息”,以误导和迎合公众心理,从而形成一种舆论效应,倒逼官方表态。
这种心态未必不可以理解,但却绝对不值得提倡。任何时候,媒体都应该秉持客观、中立的职业立场,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去夸大事实真相。换句话说,越是在“坏消息”更容易受到关注和现实下,越是能够保持从容和淡定,有一说一,才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真正体现。更要看到的是,人为制造“坏消息”也是一种信息雾霾,它不仅无益于改善空气质量,反而会徒增恐慌气氛,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如果说大气雾霾伤害的是人们的身体,那么信息雾霾伤害的则是人们的心灵。没有人愿意生活在雾霾中,当然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谎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