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被举报了,举报者是他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递交了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了院士头衔。(《南方周末》11月14日)
尽管在学术界,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之事并非鲜见,但学生公开举报导师,而且举报的对象是院士,这还是头一回。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王正敏和王宇澄这对师徒曾是单位里最亲密的伙伴,甚至当年王宇澄弃职深造,也是因为仰慕王正敏的学术大名,在他的眼中,王正敏是“神一样的人物”。然而就在两者合作达到顶峰、王正敏在王宇澄的帮助下如愿获得院士头衔的时候,师徒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最终反目成仇。
从现有的信息看来,王宇澄实名举报其导师王正敏的动机并不单纯。在王正敏申请中科院院士的两年多时间内,王宇澄作为助手和秘书出力颇多,不仅帮其整理专著、论文,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院士推荐人。本以为会“徒以师荣”,却没想到现实上演的是“过河拆桥”,成为院士的王正敏无情地“抛弃”了其学生王宇澄,并且在工作中多方为难,致使其无法在医院立足,于是愤而举报。不难看出,王宇澄举报其导师,本意并不在净化学术环境,而只是为一已之利而战。
然而动机并不影响事件性质和事实的认定。无论师徒之间有关系经历怎样的曲折变化,反目成仇的真正原因如何,这起学术举报事件我们唯一关注的仍然是:王宇澄举报的内容是否属实?王正敏有没有学术造假,其当选中科院院士存不存在程序违规行为?
而恰恰在这些关键问题的认定上,相关方面的态度令人大失所望。2013年8月19日,在经过了长达一年半的研讨之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出具了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王正敏的学术专著中有大量图片的确与另一名外国教授专著中的图片雷同,这仅仅是“不规范”而已。但因该外国教授曾为王正敏的书写序,这表明原作者无异议,因此不违规。自相矛盾的是,复旦大学在2011年的《复旦大学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规定》中明文规定,“将他人论著中的内容,录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处”属于抄袭,其中并无“被剽窃者无异议便不属于剽窃”的规定。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出具的这份调查报告是否有“家丑不可外扬”以及“为尊者讳”的考量?毕竟,王正敏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唯一的一名院士。
另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说法,来自于王宇澄的同门师兄,他并不否认导师著作的“瑕疵”,只是认为这些不规范是时代的产物,“当年大家都这么做,这是学界的原罪”。“原罪说”似曾相似。2010年,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抄袭门”事发时,也有人以“学术规范未成型时的产物”为其辩护。只是,“原罪”真的能成为学术不端甚至学术造假的堂皇借口吗?
学术研究需要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学术行为同样应该如此。历史的归历史,现实的归现实,事实永远应该胜于雄辩。针对举报,学术规范部门理应保持中立,拿出有说服力的调查结论来,而不是当和事佬、和稀泥。整个社会也应该达到这样的共识:对学术不端行为,就应“零容忍”。换个角度说,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学术界,对于学术丑闻太过宽容、太讲人情,所以我们的学术环境才会越来越恶劣,学术水平越来越差。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3_11/14/3125257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