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票否决”本质上是一种官场权术

(2013-11-04 23:09:26)

“烟酒销售指标”、“精神病指标”、“结扎流产指标”……近年来各地频现“雷人指标”这些指标本身设置就多不合理,还通过层层摊派,加在基层工作人员身上,“导致下级不惜造假穷于应付、依上级行政不依法行政等”。(《新京报》11月4日

 

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票否决原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突出特定时期的中心工作,凸显行政效率,即我们俗称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行政事务繁杂,如果有一项完成不了,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又有失公平。因此,一票否决原则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制度效应,关键在于指标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从现实来看,无疑令人失望。据悉,官员“一票否决制”在我国已实行了30多年,在这相对漫长的制度演进过程中,“一票否决制”不仅没有变得更加成熟和高效,反而逐步退化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筐”。“烟酒销售指标”、“精神病指标”、“结扎流产指标”……这些随意设置甚至任性而为的指标,既伤害了政府权威和公信力,也严重扭曲了权力生态。

 

术业有专攻。在政府部门中,无论是技术性人员还是事务性人员,都有其特定的专业领域和擅长的工作,也因此,政府机构才有必要分门别类。你让一个管文化教育的官员去管计划生育,一个管计划生育的去管招商引资,结果肯定不理想。然而在“一票否决制”下,那些兢兢业业于本职工作的官员无疑会处于竞争的劣势,而那些善于拉帮结派的“万金油”式的官员则更容易脱颖而出。

 

这样一种官场逆淘汰,必然带来两种恶果。一是权力滥用。譬如,2009年,东莞市的“一票否决”,共计14项,11项为阶段性重点任务。这十多项“一票否决”指标就像是十多道“紧箍咒”,直接关系到基层官员的切身利益。在此困境下,基层官员只能是有条件完成得完成,没有条件完成创造条件也得完成,不惜一切代价也得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权力越位乃至行政违法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暴力拆迁、强制大月份引产、拦访截访,其实都有“一票否决”的一份“功劳”。

 

二是降低行政效能。既然干得好不如干得巧,唯下不如唯上,那么谁还有心思做好本职工作,谁还在意给不给民众好脸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票否决制”下,弄虚作假、巧言令色之风渐长。

 

“一票否决制”的滥用,根源在于权力垄断。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统计显示,我国地方官员任期很多不超过3年。官员为了出政绩,往往专注见效快的指标,“经常是根据会议决定和领导讲话,随意性较大”,而在问责上,则常常避重就轻,譬如一位环保部官员表示,过去这些年中,环保领域的一票否决在地方未落到实处。换言之,“一票否决制”本质上就是一种官场权术,上级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实现对下级的人治。上级或者地方一把手垄断了绝对的话语权,下级只有听命服从的份,这意味着权力监督的缺席,也为权力腐败创造了条件。地方热衷于搞“一票否决”,这恐怕才是根本原因。

 

http://news.163.com/13/1104/03/9CQAKFAT0001124J_all.html#p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