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医患矛盾必须从对抗走向共生
(2013-10-31 22:18:08)17日,多名患者家属打砸上海中西药大学附属某医院,并拉扯打骂医务人员;21日,医生熊旭明被患者家属围殴,眼角受伤、脾脏破裂;25日,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一名医生被刺身亡,两名医生受伤……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10天里全国共发生6起患者伤医事件。另一项统计显示,自2002年9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燕赵都市报》10月31日)
数字本身是苍白的,然而数字背后所呈现的医患现状,却足以令人惶恐不安。客观而言,暴力伤医仅是个案而非常态,然而每一起发生在医院的暴力事件,事实上都会深深割裂医生与患者之间本已细若游丝的关系,加剧医患之间的不信任乃至仇视,进而影响人们的职业偏好和职业选择。调查显示,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如果任由医患冲突加剧,会不会终有一天,我们将面临无处可医的困境?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结局。
针对频发的伤医事件,无论是医疗行业还是行政主管部门,显然都在试图寻找应对之道。温岭杀医案发生后,浙江省卫生厅表示,将建立医疗场所警铃、监控、安检和安保措施。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出台意见,医院要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的标准配备。最新消息是,公安部日前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医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
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患者伤害医务人员的借口,因此对于伤医行为实行“零容忍”,用法律的手段加以防范和惩治,无疑十分必要。但显而易见,这不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治本之策。事实上,无论是“零容忍”,还是加强安保措施,说到底都是一种对抗思维,即把患者放在医院和医生的对立面,当成一个“对手”加以防范。这无益于增加医务工作者的安全感。众多事实表明,伤医事件往往只发生在一瞬间,具有很强的应激性,而医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再严密的安保也无济于事。真正的安全感,其实只源于人们的内心。
化解医患矛盾,最终还是要从对抗走向共生。所谓共生关系,也即医患双方应当是一个关系紧密且互利互惠的统一体,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伤害,譬如医生态度恶劣、过度医疗,或者患者的意气用事、暴力相加,最终都会伤及自己。为此,在医患之间必须建立一个对话和协调的机制或者说平台,充当医患之间的“减压阀”,尽可能地将双方的矛盾通过制度化渠道来解决。从目前来看,医疗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这样的角色,但由于其身份的不独立,更多的时候是在拉偏架,这也是医患冲突的一个根源。因此,医疗管理体制的转型势在必然。
更长远地看,化解医患矛盾,还需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根本上说,医患矛盾其实就是医疗资源供应与需要之间的矛盾。新一轮医改已进入第四年,但调查显示,有近9成的公众认为“看病更难、更贵了”,这是医患矛盾加剧的一个大背景,事实上也证明了医改的不成功。下一步的医改方向,一是要回归医疗行业的公益,强化政府责任,投入更多的资本实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尤其是大病医保的问题,二是要破除特权,公平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必然会遇到种种障碍,但公平与公益的方向坚决不能动摇。
http://news.sina.com.cn/c/2013-10-31/0259285769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