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扭秧歌,公德缺失源于关怀缺位
(2013-09-27 20:00:31)公园里、广场上,老年人扭秧歌的场面很常见,但在长春高新区富强小区外面的马路上,一群老年人竟然每晚在路上扭秧歌,而他们身边,不时有大货车呼啸而过。对于交通安全,老人们都不太在意,他们说上百人在路上跳,目标很大,开车的人能躲着他们,不可能撞到他们的。(《新文化报》9月15日)
老年人在马路上扭秧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自己不利,车来车往的,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影响交通,对他人也不利。老年人不打麻将扭秧歌,当然是一种良好的退休生活方式,但在大马路上进行,就显得极不妥当。说到底,此举既损人又不利已。
老人说,上百人在路上跳,目标很大,开车的人能躲着他们,不可能撞到他们的。这番话透着对生命的豁达与淡然,事实上也隐含着一种不讲道理的蛮横。无论如何,“不可能撞到他们”,不能成为他们随意占用马路的理由。马路是一个公共空间,而非哪个人的私人场所,当然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合理地加以使用,如此才能公共资源最大化。而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老年人当然也不能例外。
自由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在于个人自由的行使不能侵犯到他人的权益。唱歌跳舞是一种个人自由,但选择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唱歌跳舞就是一种有限的自由,不能随意凌架于他人的权益和社会公德之上。
事实上,这种“我是老人我怕谁”的心态,现实中并不少见。比如新闻中经常看到有老人在公交车强迫别人让座,让了座也不说声谢谢。敬老是一种传统美德,但年纪大本身并不是一种特权,如果老年缺乏公德心,只会让年轻人敬而远之。
道德批判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或许我们更该问问:这些老人为什么会在车来车往的大马路上扭秧歌,为什么拿生命去娱乐?据悉,这些老人大多是当地的农民,除了扭秧歌也没啥别的爱好。而他们所在的小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只有一个小广场,容不下这么多人。
老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稀缺,乃是一个带来普遍性的问题。一份关于中国老年人口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城市中,没有老年活动室的占47.7%;在农村中,占79.4%。至于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广场,在寸土寸金的今天,更像是一种高昂的奢侈品。显然,老年人强烈的精神生活需求与严重滞后的管理和公共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才是造成老年人“马路上扭秧歌”的根源所在。
延迟退休的话题近来持续升温。但应该认识到,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将面对和渴求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保障,更是精神层面的供给。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如何避免老年人陷入精神“空巢”,让他们在幸福圆满中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关系到国民的幸福指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课堂。对此,政府应当有更大的作为,拿出更多的资源和更人性化的举措,为老年人排忧解困。
老年人在马路上扭秧歌,让人不满,也让人心酸。
http://news.sina.com.cn/c/2013-09-15/020028218259.shtml?qq-pf-to=pcqq.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