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龙贵
吴龙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229
  • 关注人气:3,2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蓝天白云”植入顶层设计之中

(2013-09-13 22:18:47)

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主要有十条措施,因此也被称为大气“国十条”。“国十条”指出,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长江日报》9月13日

 

年初的一场雾霾天气,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大雾中,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网友用这种自嘲中带有戏谑的方式,表达着对自身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的焦虑,也抒发着对大气污染治理不力的强烈不满。“蓝天白云”是多么朴素的生存诉求,然而在今天却渐成一种奢侈品。

 

大气污染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纵向看,它是“牺牲环境换发展”这种错误发展观下的历史欠账。尽管一些地方的主政者都非常清楚,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是以透支民生乃至子孙后代的生存权为高昂代价,但由于可复制性极强,并且能在短期内获得GDP的迅速提升,从而彰显官员的政绩,因此具有十分强大的行政惯性,以至于形成了某种路径依赖。而从横向上看,大气污染已经从一个区域性问题演变成普遍性问题,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难逃大气污染的侵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十条”以顶层设计的姿态出现在国人的面前,释放出防治大气污染的强劲信号。

 

“国十条”从酝酿到出台,历时已久。李克强总理在614日召开的一次专门布置大气污染防治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治理好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两个“硬”字凸显出防治大气污染的任务之艰巨,也表明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的治理决心。这一点,在“国十条”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一,突破传统治理思维,提出了富有前瞻性和现代意识的制度措施。譬如第八条提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由于大气污染易受天气影响而在不同地区转移的特点,长期以来,地方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紧迫感不够。改单兵突进为“区域联防”,有助于集中资源,改变这种“各扫门前雪”甚至相互推责的现象。再譬如第六条提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把危机变成商机,彰显了管理智慧。

 

其二,明晰治理责任,量化治理成效。“国十条”提出,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时间表与路线图,配之以严厉的责任追究机制,表明一种不留余地和不留退路的治理态度,以往殊为罕见。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在公众面前立下的一纸“军令状”,完成与否,完成的好不好,民众将具有最终的评判权,这无疑将是各地政府最大的治理动力。

 

“国十条”的出台当然只是大气污染治理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问题,一是制度的细化。总体而言,十条措施还比较笼统和原则,而各地的情况又是有差异的,因此,做好制度文本的细化工作,并制订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强化其可操作性,必不可少。二是加快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1987年颁布实施,最后一次修是2000年,已经远远滞后于大气污染的严峻现实。以“国十条”为契机,尽快完善和修改《大气污染防治》,已成当务之急。

 

http://wh.focus.cn/news/2013-09-13/398358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