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成都槐树店路的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成都商报》9月2日)
父女之间的冲突,源于价值观的不同。在玲玲看来,她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而上大学深造是摆脱这种生活的唯一途径。而在父亲看来,上完大学后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不如早点就业,上大学简直就是一笔“肯定失败的投资”。这位父亲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大学4年学费加生活费需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开始打工,4年至少可以赚8万,这样一来一回就是16万。可是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找到一个每个月就两三千元的工作,得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咋算都划不来”。
一个高举理想主义,追求精神享受;而另一个则脚踏实地,注重现实利益,这两种价值观似乎没有对错之分,但高下立判。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这位父亲身上的人性弱点,譬如家长制作风、小农意识,但我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从绝对功利化的角度说,他的选择也许并没有错。
“读书无用论”本是一个伪命题,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有知识的阶层总是比没有知识的阶层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上升空间。但在这个伪命题的背后,还有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一边是举全家之力供养一个大学生,一边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一边是不断攀升的教育成本,一边是持续走低的大学毕业生薪酬;一边高喊着“知识改变命运”,一边却是“研究生毕业回家啃老”、“千名大学生争抢清洁工岗位”。也许这只是暂时的、个别的,但当这样的现实一再逼近社会心理底线的时候,我们必须得承认,读大学“咋算都划不来”未尝不是一种经济理性。
仰望星空,首先得脚踩大地。某种意义上说,读大学也是一种投资,必须考虑“投资回报率”。如果辛辛苦苦读了4年大学,不仅没有获得智识上的领先和就业竞争上的优势,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自己解决,那么所谓的理想和追求都是空谈,所以才有这样的大学不读也罢的观点。君不见,不少学子毕业即成待业,就业并非所学专业。网络民意调查显示,近六成网友对“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表示支持,认为“误人误钱误时间”。这并非“反智”,而是一种情绪性的表达:在今天,如何让读书真正有用起来?
首先必须改革我们的教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本应是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地。然而在功利化教育思维和“衙门化”管理模式下,大学的部分功能已经逐渐退化,校长不像校长,教授不像教授,甚至连大学本身都不像大学,论资排辈,等级森严,大学精神的流失,必然导致大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
其次,必须改进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这几年,“拼爹”成为新闻热词,“有个好爸爸,走遍天下都不怕”,这表明权势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扩张。公众不担心出身不同,却担心机会的不均等,如果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那么不仅个体会失去奋斗的冲动,社会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需要看懂玲玲父亲算账背后的社会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