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空气污染必须反思的几重“雾区”
(2013-01-15 22:39:58)
标签:
杂谈 |
《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日前发布。报告称,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经济参考报》1月15日)
“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是件让人很没面子的事情,但又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这就是我们正面临的残酷现实。近日,半个中国被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局部能见度不到200米,污染指数达到极值……北大的一份报告估算,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为PM2.5引发过早死的人数,将达8500多人。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无奈自嘲中,其实我们都是环境意义上无力自我救赎的“雾都孤儿”。
这场笼罩半个中国并且持续达数日之久的阴霾天气,不啻于一针清醒剂,既刺出了我们的耻感,也刺出了我们的痛感。当一场大雾造成许多城市陷入半瘫痪状态,赤裸裸地危害着公众的健康乃至生命的时候,谁也无法成为置身事外者。面对雾霾天气,必须有清醒的反思。
首先必须反思的是我们的发展模式。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民众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幸福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发展路径依赖,更由于地域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少地方仍然在“GDP至上”的发展“雾区”中无力自拔。这处粗放型发展模式,既带来了地区经济短暂的虚假繁荣,也为环境恶化埋下隐患。环境恶化是一个渐性的过程,不会立刻以最狰狞的面目出现,同时环境恶化也是不分地域的,没有哪个地区可以独善其身。这意味着,治理环境污染,不仅需要地方上的努力,更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譬如在环境执法上,要尽快制订出治理污染企业的明确而统一的时间表和路线路,而不仅仅是在突发情况下出现一些临时性的举措,与此同进,还需更合理地分配资源,给予不发达地区更多的产业支持和政策优惠,实现本质意义上的制度公平。
其次必须反思的是政府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面对雾霾天气,最简单最有效的应对应该是及时的信息公开,辅以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以此才能使政府保持一种治理的紧迫感,让公众有更充足的准备,从而使危害变小化。然而从实践来看,政府表现得却不尽如人意。1月12日,北京空气污染指数174,空气质量“轻度污染”。遭到媒体质疑后,北京的污染数据很快就呈现快速上升状态,1月13日,环保部官网数据显示,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为498,污染程度为“重污染”。弹性如此之大的信息发布,固然有“不引发民众恐慌情绪”的一翻“好意”,但其实却引起了民众更大的恐慌。众所周知的是,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舆论监督的充分介入。倘若政府部门什么事都藏着掖着,甚至刻意屏蔽权威信息,舆论还怎么监督?
最后必须反思的是,治理空气污染不仅是政府的事,也与每个公民密切相关。造成此次雾霾天气的原因主要是汽车的尾气、来自建筑工地的扬尘、来自工厂的排放物、来自煤炭燃烧的烟尘。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生活方式和环保意识所导致的,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是无辜的受害者,很多时候也是空气污染的制造者。能否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绿色的出行方式,不仅是一种公民责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而且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