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红十字会10月20日对外发布消息称,将向社会公开选拔多名高管以推进综合改革。引人关注的是,本次红会公选提供的职位颇为关键,如“组织宣传部部长”,此职系主管公共关系和品牌管理的部门正职。(中国新闻网10月21日)
作为具有政府背景的官办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虽然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但却一直以来都给公众一种相当神秘的感受。无论是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还是人事安排,公众都往往知之甚少。此次红会公开向社会选拔包括“组织宣传部部长”这样的核心职业在内的多个高管,确实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红会向社会公开选拔多名高管,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充实人才队伍,而更像是一种危机意识的体现。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尤其是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不夸张地说,已经将百年红会逼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边缘。据悉,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各地红会收到的捐款额已经大幅缩水,部分地区甚至降至为零。在此局面下,再不进行实质性的改革,红会就不会有公信力,而没有公信力,红会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但是应该看到,招揽高素质人才,优化管理水平,只是红会改革的起点,而非全部,换言之,公选高管这一开放性的举动确实能为红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反馈,但还远远不足以拯救红会业已耗尽的公信力。无可否认,在使红会遭到最大信誉重创的郭美美事件中,红会内部的管理人员的良莠不齐、素质低下和公关能力不足,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但充其量,这只是表象,否则我们难以解释,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机构,红会在一个环节出现麻烦的时候,整个管理链都顿时失灵乃至崩盘了?而对于像红会这样的庞大的机构,人员管理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但又为什么一个人犯错,似乎所有人都跟着犯错?其校正和纠错机制何在?
显而易见,红会最大的问题不在人,而在体制,更准确地说,在于它的封闭性和不可参与性。其实,慈善机构要想获得公信力,首要的前提就是公开和透明,而这恰恰是红会做不到甚至非常反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民间慈善组织不发达,慈善市场无法形成良性竞争的现实下,类似于红会这样的官方慈善事实上享受的是垄断地位,既便办得不好,也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二是红会虽然名为
红会“公选高管”也许会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角度说,这可以视为红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信号,以此为契机,推进管理体制、内部治理结构、人事制度、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而从消极的角度说,随着“组织宣传部部长”等核心高度管素质的提升,红会的公关能力
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也能更加自如地应对网络舆论和突发事件。红会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不用担心再发生“郭美美”之类的事件。倘如此,则“公选高管”不过是“救火队员”,问题会被继续掩盖,红会也会进一步趋向封闭。一切都是假想,一切都取决于红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