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流行语都有它走红的理由
(2012-10-19 23:15:21)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这是最近微博上盛传的一句话,源头来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经常问副手李元芳:“元芳,此事你怎么看?”然后借两人的对话引出狄公对案情的分析。现在,这一口头禅被网友戏称为“元芳体”,不少人纷纷套用此句式,事事皆问元芳,令人捧腹。(10月16日《新京报》)
一句流行语的走红,通常人们都把它当成一个娱乐事件来看待,因为它具备了娱乐的一切特质。从最开始人们从平淡中发现看点和笑点,到后来的一夜蹿红、海量复制,继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乃至演变成一种话语方式,直至最后严重审美疲劳,被下一个再流行语所替代,至始至终都离不开博人一笑但浅薄的娱乐本质。甄嬛体如此,“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穿过那些笑声和调侃,仔细打量那无数个版本的“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我们会发现在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背后,其实隐含有意识的追问,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共鸣。否则,我们难以解释,这样一句没有任何一句技术含量甚至相当乏味的一句话,为什么会这样红?为什么流行的是这句,而不是那句?这一切,难道仅仅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吗?显然,这严重低估了网友的智商。
2008年,大致可以算做网络流行语元年,这一年,“被字句”一语风行,被就业,被自杀,被自愿,被平均……2009年的打酱油、俯卧撑和2010年的“我爸是你刚”,以及2011年的“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则各领风骚。熟悉这些网络事件背景的人都知道,这些被过度娱乐化的流行语看似轻松搞笑,其实述说的都是非常沉重的社会现实。“被字句”隐喻着权利总是被权力所代言的现实,而打酱油和俯卧撑则互为表里,代表着真相总是被掩盖之后民众的某种无奈和压抑……可以看到,每一句流行语的走红,都有清晰可见的成长脉络,都折射出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也都有着它无法取代的存在理由。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其实也是这种社会心理下的产物。看似突出其来的一句话,在套上各种由头之后,顿时变得丰富而具象起来。“加班没有加班费,元芳你怎么看?”、“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元芳你怎么看?”“教师节到了,该不该给教师送礼,元芳你怎么看?”……与其说这是在调侃电视剧中的某个桥段,不如说在借别人的台词,还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苦苦追问的问题,很多时候其实根本没有答案,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通过网络通过流行语的方式,来掩饰我们心中的困惑。
流行语终究是速朽的,但流行语背后所折射出的某些社会现实却并不容易消失。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被字句”中,我们仍然在打酱油,“我爸是李刚”式的张狂仍然并不鲜见……元芳,你到底怎么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