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低龄化”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声棒喝
(2012-10-14 19:51:30)
标签:
杂谈 |
2012年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占全球总数的14%,位居世界第一。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也日益显著,直接出国读中学的人数也大幅增长。(《燕赵都市报》10月14日)
出国留学人数的大幅增长,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理念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正如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所说,新一轮留学高潮和低龄留学热,源于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满意国内应试教育。一名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的家长称,“国内高中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应试化,孩子们很难学到真正的东西,如此发展,怎么能保障孩子以后在社会上拥有竞争力”,可谓一针见血。
通常来说,将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其弊远大于利。一方面,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孩子很难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太小的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对事物也没有足够的判断力,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此外,报道也显示,去国外留学,成本极其高昂,譬如在美国就读高中,学费加生活费,3年下来费用在80-100万元之间,而本科4年的费用在120万左右。但即便有这么多的不利因素,仍然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并且留学人员呈低龄化趋势,足以表明他们对国内的教育水平和理念失望到何种程度。与其说这是对洋教育的一种盲目崇拜,不如说这是对国内应试教育的一种羞侮。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教育作为一种市场,实际也正在全球化。换句话话,无论是美国的教育,还是英国或是加拿大的教育,也无论文化背景如何,所有的国家其实都在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谁的教育水平更先进更有吸引力,就会获得更多的投资者,而有能力的家庭,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自由选择什么的教育,实现自己用脚投票的教育权利。也就是,国家不再具有对教育进行垄断的权力。令人失望或者意料之中的是,“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占全球总数的14%,位居世界第一”、“直接出国读中学的人数大幅增长”等事实表明,在这样一场无形的竞争中,中国的教育处于完败的不堪境地。
留学呈现低龄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高中生直接出国读本科的人数骤增、出国读中学的人数大幅增长和高考弃考人数增加。出国留学本是一种很正常的文化交流和个人发展诉求,但如果北京、上海等城市中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以每年20%左右递增,甚至很多人中学就直接到国外高校留学,这就是一种令人担虑的不正常现象了。要知道在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到国外留学,他失去的不仅是对其本国教育的认同感,甚至可能是对国家的认同感。数据显示,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归国比例仅为四分之一,这无疑是人才的大量流失。更重要的是,随着这种趋势的加剧,会引发一种普遍的焦虑感,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下,会有更多的家庭不计成本地加入到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队伍,这势必将对中国的家庭,乃至社会和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
不说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留学低龄化”绝对是对当下教育的当头捧喝。对此,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的主管者,不仅要有危机意识,更要有改革意识,因为除了改革,我们的教育别无选择。而怎么样进行教育改革,其实中国留学生的去向就已经给出了良好的范例,这是一种现成的经验,也是应该利用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