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造湖运动”是政绩工程还是民生工程
(2012-09-04 22:05:58)
标签:
杂谈 |
极度缺水之地,却想打造成八水滋润的国际化大都市。怎么办?十三朝古都西安给出的答案是:引水、修河、造湖。截至今年8月,西安已建、在建、规划建设的人工湖已达28个,遍布西安的城区与近郊。西安市水务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28个湖水面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超过了5个西湖,造价总计达百亿元。(《东方早报》9月4日)
西安古称长安,在汉唐盛世期间,正是水草丰美时,不缺水,也不缺人工湖。而翻阅近现代史,西安在1958年才有了第一个算得上“湖泊”的人工湖,而护城河直到2002年还是一条臭水沟。28个人工湖若能如期建起,西安的生态环境、人居条件都将得到全面的提升,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大大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这与西安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无疑也是高度契合的。
作为旁观者,我无意于给西安的发展激情泼冷水,但常识告诉我们,现实与理想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把现实变成理想需要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也有力地证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人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还需受到其它条件的制约。过于激进、过于理想化的发展进程,总是值得警惕的。
目前来看,西安的“造湖运动”至少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水从何来?西安市水务局计划科技处处长王谷石称,28个人工湖的水源主要来自于三方面:节约省下来的水,治污后形成的中水,拦蓄下的雨水。但是一望而知,这更多是基于理论上的设想,否则西安早就解决了严重缺水的问题。而如果届时不能解决水源问题,那么28个人工湖就有可能成为死湖,造成巨大的浪费。
其二,钱从何来?据现有的公开信息,28湖的造价已达百亿元。作为公益性项目,造湖通过多渠道投资,政府出资1/3左右,2/3靠各方融资。这里隐含着两个问题:一是融资存在不确定性,谁能保证一定到位?二是造湖仅是前期投入,后续的水利设施和水系生态建设将更为惊人,政府需要不断地投钱进去,这是否会挤压其他方面的民生投入?毕竟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水利的发展,政府该如何保持这种平衡和有序?
其三,什么样的发展才真正有利民生?政府为何有了造湖的动力?西安市水务局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看到了水和土地资源联合开发的价值,尤其是拉升房地产开发。一个城市健康的发展,应当是综合实力的提升,包括政府管理水平,民众素质,教育水平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而从现实来看,西安的“造湖运动”则只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其结果只能是,政府越来越有钱,而民众却未必得到实惠,甚至可能承担“发展”的负面效应,譬如无力承受的高房价,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被变相赶出城市中心地带。据说,西湖边居住的基本上都不是杭州本地人。
城市发展可以大胆设想,但需小心论证。然而种种迹象似乎都表明,西安的“造湖运动”更像是领导意志下的产物。28湖之一的昆明池,2011年底规划的水面面积还只有4.5平方公里,然而今年该规划数字一下子翻了一倍达到10.4平方公里,一名知情的西安市政府规划人员称,这是省长的意见,“省长说既然要做,就要恢复到历史状况(昆明池古代水面面积10余平方公里)”。这种权力绝对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方面会影响整体规划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难免会因为政绩焦虑而误入歧途。其实城市不是哪个人的城市,而是所有市民的城市,城市的发展不妨群策群力,多方征求意见,如此才会有理性的空间,才会不缺少审视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