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走红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2012-09-03 20:06:57)
标签:
杂谈 |
从2009年开始,“拍打拉筋自愈法”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悄然兴起。培训班、体验营、拍打聚会层出不穷,“拉筋凳”、书籍等相关产品网上热销。对于这一疗法的推广者萧宏慈,支持者称之为“神医”、“大侠”,反对者称之为“骗子”、“张悟本第二”。(《新京报》9月3日)
尽管“能治百病、千病万病”的宣传明显有夸大其辞之嫌,尽管公众对“拍打拉筋自愈法”毁誉参半,但这些似乎并不能阻挡其推广者——“神医”萧宏慈的迅速走红。据报道,凭借办各种培训班、体验营等,及销售各种相关产品,萧宏慈一年收入高达上千万元,其追随者更遍布各地,可谓名利双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萧宏慈都可以称得上是“张悟本第二”。张悟本的“绿豆神话”早已破灭,不妨大胆预测,随着媒体的曝光,萧宏慈的“拍打神功”恐怕离寿终正寝也为时不远了。只是人们依然难以释怀:为什么相似的一幕总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为什么像张悟本、李一、萧宏慈这样的“神医”总能粉墨登场,并且大行其道,他们的此起彼伏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土壤?
不可否认,从张悟本到萧宏慈,从“绿豆疗法”到“拍打拉筋自愈法”,本身有一定的欺骗性,再加上适当的包装、宣传之后,对于大多数缺乏医学素养的人来说,的确很有诱惑力。但把原因完全归咎为患者的无知和“急病乱投医”,却有失公允。
对于张悟本和萧宏慈们,我们需要做两种判断,一是基于科学层面的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说,我个人认为不宜对其全盘否定,至少在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之前,不该轻易下结论。“拍打拉筋自愈法”据说依据的是中医原理,而中医本身博大精深,至今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因此,民间人士对其进行探索和尝试,不仅应当被允许,而且还可以适当加以鼓励,哪怕他们提出的是一些奇谈怪论。毕竟,理论本身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性。
另一个是基于制度层面的事实判断。一种医学上的治疗方法,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科学研究转变成经营行为,就会对社会产生特定的影响,这就涉及到严肃的制度问题。譬如市场准入的问题。按照相关规定,医生做推拿都要求是医学院毕业,至少五年教育,取得医生资格的。外面开店按摩的从业者,也需要有按摩师证书。而萧宏慈连从医资格证都没有,甚至连非法行医都算不上。再譬如违法经营的问题。诸如“能治百病、千病万病”之类的宣传,明显违反了相关的规定。
现在问题是,我们的价值判断太多,要么贬得一钱不值,要么捧上了天,而且很多时候都是脱离事实的自我臆断和自话自说,最后难免沦为没有参考价值的口水仗。而另一方面,事实判断又太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相关部门的监管严重缺位。2010年,“拍打拉筋”在台湾走红。开班授课,高价体验营,参加电视节目,萧宏慈甚为高调。然而在当年4月,“台北市府卫生局”就认定萧宏慈不具备医师资格,“拍7天治糖尿病”,“任何病拍打可自愈”等言论违法。“移民署”以违反“移民法”等规定,处罚萧宏慈5万元(新台币),限其在7天内离境。然而在内地,从2009年开始,“拍打拉筋自愈法”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悄然兴起,3年多时间里,似乎未见有相关部门加以干涉,对其无证行医、虚假宣传等违法问题更是放任不管。某种意义上说,监管的失守比之“拍打拉筋”的虚假宣传更具欺骗性。
一个社会出现几个“神医”,并不可怕,相反,这可以视为社会开放包容的体现。真正可怕的是,当需要辩别科学真伪的时候,我们缺乏足够的实证精神,而在面对某些制度性问题,我们又失去了对职责和底线的持守。应该宽容理性的时候,我们常常浮躁而粗暴,而应当强硬刚性的时候,我们又常常软弱和漠然,这或许才是“神医”走红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这世上种种怪现象,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