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现代内涵
(2012-06-23 23:33:33)
6月23日是端午节。但在这天,我们讨论的却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式微。不仅仅是端午,还有重阳节,中秋节……试问哪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节日,如今不面临着日趋被边缘化的境况?尤其是春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都开始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再也找不到我们小时候聚在一起放鞭炮,走亲访友讨红包,挨家挨户拜大年的感觉了……
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情。每一个传统节日事实上都是一段历史的影像,以及关于传统文化蕴味深长的记忆。以端午为例。其来源就有多种说法,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为纪念屈原而设,此外,有人说是为纪念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有人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也有人说这是“龙”的节日……传说难免有失真之处,但一个端午节就能演绎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故事,也足以说明历史的厚重。而在民间,人们在端午这一天也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譬如挂艾草、菖蒲、榕枝以“驱邪却鬼”,划龙舟以强身健体,小儿额头以雄黄酒涂抹称为“画额”,妇女佩带一种叫“豆娘”的头饰……这些,无疑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传统文化的式微,事实上就是对历史的遗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割裂。很难想象,多少年以后,当人们像如今绍恐龙一样述说端午、重阳的时候,那该怎么一幅悲凉的景象?
传统节日文化的式微,一方面表现在物质层面。要么将过节简化为“吃喝”,沦为一种“舌尖上的节日”,要么节日当成人情往来,甚至利益输送的工具,譬如天价粽子的年年走俏……这样过节,既无文化内涵,也缺少对历史的敬畏,更远离了传统节日的本意。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精神层面。前段时间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不到5本,扣除教科书,一年一本不到,而犹太人平均一年每人读书64本。不读书当然也就不了解历史,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当然,说中国人完全不读书也不尽客观,诸如成功学、营销学、攻关学之类的书倒是大行其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文化的式微,也是国人文化素养的一种危机。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社会文化多元,传统节日的式微是一种必然。其实,这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误读。一个节日受不受到民众的欢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对节日的认识,而不是节日本身。譬如万圣节是西方传统节日,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但在当代,仍然是西方人极为重视的节日,甚至受到了亚洲人的追捧。原因就在于,社会对节日活动一直做着正面的引导: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们不做恐吓性的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这其中隐含着许多现代理念:友爱,互助,慈善,以及如何教育下一代的独立,勇敢……想想我们的“不与陌生人说话”,想想我们的道德危机,这不正是我们所缺失的吗?因而,在我看来,要使传统节日文化重焕青春,赢得国人的珍视,关键在于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理念,与当下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在端午这一天,我们不再围着饭桌,而是走出家门做一件一直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带着孩子去亲近大自然,甚至去认识一些社会边缘人,倾听他们的生活,我们的单位和社区,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彼此不再陌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