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补助被吃“空饷”源于“数字出政绩”
(2012-06-04 23:14:52)
标签:
杂谈 |
本该惠及每一名农村学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却招致湖北省阳新县受义务教育学生人数频频“闹鬼”。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实地调查发现,在官方统计信息中,“蹦”出几千名在学校难寻踪迹的学生领此补助,已不是个案,甚至一些本不存在的“幽灵学校”,仍在领着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中国青年报》6月4日)
一所学校明明只有两千多人,而在官方统计中,却“注水”为五千多人,让围观网友叹为观止。然而最让人惊异的还不是人数上的夸张,而是如此拙劣的造假行为,竟然堂而皇之地写在公开的政府文件中。这从一个侧面证明,阳新县捏造教育补助名单事件在当地并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至少在当地有关部门和官员的眼中,这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面对记者的追问,当事学校的校长说“这个,不好说”,当地教育部门的官员说“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虽然都在回避,但这种暧昧的态度本身,事实上就已经很清晰地说明了问题的实质。尽管被吃的“空饷”究竟流向了何处,现在还无法断言,但这种捏造学生人数,骗取国家教育补助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种潜规则,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心知肚明,只是碍于各种压力不愿、不敢说出口罢了。
教育补助被吃“空饷”,公众首先想到的是监管不力的问题。这当然没错,但事实上,任何一种造假行为和腐败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监管不力。这种永远正确的泛泛而谈,其实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监管不力的问题?
如果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类似的问题在现实中普遍存在,譬如扶贫资金经常会被套用,保障房建设资金被挪用,甚至连救灾赈灾款都会被一些腐败分子瓜分……一点共同点是,这些具有福利性质的公共资金的受助者,都是社会弱势群体。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不具备任何的博弈能力,更不要说监督,除了被动接受之外,别无选择。而他们的弱势,也凸显了资金发放部门的强势,以一副布施者的心态和面目自居。这种心态,大致解释了监管不力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由于缺乏责任倒追机制,资金发放和使用的效果如何几乎是无风险的,出于节省人力物力甚至仅仅由于嫌麻烦,相关部门根本就没有去完善监管的制度动力,另一方面,与资金发放部门政绩挂钩的是资金发放的数量和速度,而非效果,也就是说发得越多越快,越是能彰显其办事效率。以阳新县为例,尽管发生了大面积的造假行为,大量的国家专项资金被骗取,但这并不妨碍资金发放部门以“注水”的数据写进工作报告中,甚至向上级邀功请赏。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花的都是国家的钱。
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的标准是不是偏低了?再以阳新县为例,有的学校谎报人数达到1倍,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3倍之多。而勿庸置疑的是,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阳新一地。这说国家完全有财力对贫困难区投入更多的教育补助。但吊诡的是,一方面贵州山区连3块钱的午餐费都因“经费困难”无法解决,孩子们只能包饮水充饥,另一方面,却对教育补助的发放如此随意,任由腐败分子中饱私囊——强烈的反差之下,不禁让人想问,这究竟是由于所谓的“监管不力”,还是骨子里过于迷恋“数字政绩”所致?
教育补助被吃“空饷”,某种程度上说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国家层面对于农村教育现状缺乏统筹、协调和调查的能力,更准确地说,其实是决策部门和决策者对基层情况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以至于制订出的政策与现实严重脱节,不能因为一句“监管不力”所掩盖。这个问题不解决,吃“空饷”的现象无法杜绝。